免試引入海外醫生 須符4大條件 服務公營醫療綑綁最少5年

撰文:鄭翠碧 李恩慈
出版:更新:

本港引入海外醫生議題一直備受爭議,有支持放寬者批評本地醫生有「保護主義」,質疑執業考試制度對海外醫生設立重重關卡;反對陣營則強調醫生執業資格試是確保醫生質素的客觀標準。爭論聲不休,食物及衞生局今日(18日)就引入海外醫生公布重大政策改動,擬修改法例,另闢免試制度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修例草案將於6月2日在立法會進行首讀。
根據政府建議,當局會制定指定海外醫學院院校名單,持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的合資格醫生在公營醫療機構工作最少5年,便可以取得正式註冊資格,換言之可於綑綁期後轉為私人執業。

▼政府修例免試引入海外醫生以紓緩人手短缺▼

相關新聞:海外醫生|認可院校名單10人註冊委員會制定 考慮語言及國際排名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下午就《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舉行記者會。衞生署署長陳漢儀醫生和食物及衞生局副秘書長(衞生)關如璧亦出席。

陳肇始表示,現在建議開新路徑引入醫生,不會取代現有執業資格試及有限度註冊制度。
免試引入海外醫生4個重點條件:

1.申請人必須是本地永久居民

2.要有頒授獲承認醫學資格 (將制定指定院校名單),並在所在國家已註冊成為醫生。

3.在醫院管理局 / 衞生署 / 香港大學醫學院 / 中文大學醫學院 作特別註冊擔任全職醫生。取得專科資格前後都可回來,在上述公營至少工作5年(有專科資格),而未有專科資格要多於5年。

4. 有關海外醫生通過在職評核,服務稱職、令人滿意。

港府計劃修改法例,免試引入海外醫生,以增加本港醫生人手供應。(歐嘉樂攝/資料圖片)

最長須服務公營醫療機構11年 最短綑綁5年

陳肇始稱,專業資格上處3個不同階段的醫生都可獲接納申請。第一是已取得專科資格的醫生,其資格須獲得醫專認可;已考獲初期或中期考試的醫生,可在港繼續專科培訓;而未開始專科培訓的醫生,可回港接受專科培訓 ,大約需時6年,視乎不同專科而定。他們成為專科醫生後,須再在公營機構工作5年,即合共約需要11年才可在港正式註冊。

被問到是否將決定醫生註冊的權力轉交予醫生工作5年的公營機構,陳肇始強調,在職評核只是法案其中一項要求,「醫生有其他關卡要過,需要喺當地取得資格,需要喺本港公營僱主拎到一份工,之後再會有評核,佢哋仲要喺醫專通過專科資格。」陳肇始又說,相信不同機構考核有不同核心要求,譬如醫管局會著重臨床技術和知識等;衞生署要求視乎專科特別需要;而兩間大學則會著重臨床要求及研究、教學水平等。

至於公營機構該如何挽留這批工作5年的專科海外醫生,陳肇始相信他們自有挽留人才的方法,如讓醫生得到滿足感、提供晉升機會、改善工作環境等,作為僱主應留意。

陳肇始指出,相信全球合資格申請的醫生可能數以千計,暫時難以評估法案能吸引多少非本地培訓醫生返港工作。不過她稱在數年前曾就有限度註冊醫生議題,到英國及澳洲推廣, 當時有很多香港醫學生表示有意回港。若此法案吸引不夠醫生返港,其他增加醫生人手的工作都不會停止,如會繼續增加本地醫科生培訓學額等, 多管齊下增加人手。

陳肇始又稱,政府已會見醫委會、醫專、兩間醫學院、醫學生、醫學團體、病人組織、教育界及醫生組織等。她形容與醫生業界的討論有建設性及平和,「相信大家都同意要解決醫生短缺問題,只係點樣解決,需唔需要加其他方法解決。覺得大家溝通上係講咗,醫生有唔同意見,都有畀有建設性嘅意見。」被問及為何沒如過往做法舉辦公眾諮詢,她解釋,多年來已聽到立法會議員及公眾意見,「我諗市民都期望政府搵到(紓緩醫生不足的)解決方法,我諗大家意見都好清晰。」若這次解說後,市民有任何意見,均歡迎向政府提出。

認可院校名單,由特別註冊委員會制定,3年檢討名單一次。
陳肇始表示,委員會主席將由行政長官在上述醫委會委員等委任,以獨立客觀、高透明度制定名單,考慮教學語言、課程內容、醫學院國際排名、覺得適合的因素 ,「不會存在政治考量」。指定院校名單的數目未有定案,應不超過100間學校。

食物及衞生局進行的「醫療人力推算2020」(以2017年為推算基準年)顯示,根據本港人口結構變化推算醫療服務需要,醫生人手由目前到長期均會持續短缺。到2030及2040年,分別會短缺1 610名和1 949名醫生。

陳肇始指出,醫院管理局和衞生署的專科服務輪候需時,主要原因是醫生人手短缺。由於本地醫生培訓需時,加上實際因素所限,令兩間醫學院難以持續增加培訓學額,因此政府不能單靠增加本地培訓學額以解決人手短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