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暴力演變成家暴 受虐婦女感死裡逃生 離婚後當義工助同路人
「我有時會想,如果當初留在那個家,這個玩偶可能已是撕開了,不再完整。」先後入住過3次庇護中心,手握女兒玩具的Amy(化名)說。
由言語暴力,再到肢體暴力,Amy憶起最後一次被丈夫打,苦笑:「那次真是死裡逃生」,亦令她下定決心離婚,帶子女搬走過新生活,「單親家庭長大不是問題,但如果在雙親家庭,受壓力成長而不快樂,不是一件好事」,目前Amy已成為義工,以自身經歷輔助其他婦女。
有社工表示,疫情下留家時間更長,如夫婦間本身關係已不好,變相更多機會引發衝突,提醒「不一定要去到郁手」,如果自覺關係緊張、精神暴力亦宜求助。
Amy(化名)表示,丈夫數年前失業後,性情突然大變,不時疑神疑鬼,「有時都會因功課問題打小朋友,後來越打越犀利」,有次因動手而報警,她始得知庇護中心這個求助途徑,「當時感到好無助,唔知可以去邊。」她說,在宿舍與社工交談時,始知一直遭受言語暴力對待,「咩都鬧一餐,用粗口、粗俗嘅說話,但嗰陣時唔知叫言語暴力。」
後來因為丈夫聲稱會改過,加上考慮到子女問題,她心軟再次返回家中,「但佢只係變本加厲」,先後3次入住宿舍。她憶述,中途曾試過租屋住,但被先生發現後他竟上門騷擾,最後一次遭受家暴時傷勢嚴重,「單單是用拳頭已經很傷」,頭部受襲,需要送院治理,「當時以為真係會無命」,亦令她下定決心離婚。
現時變成單親媽媽,因需要照顧子女無法外出工作,經濟負擔極重,Amy坦言感到很大壓力,但她認為總比以前好,「希望不用再每天提心吊膽」。經歷過家暴亦令她有更深體會,「單親家庭長大不是問題,但如果在雙親家庭,受壓力成長而不快樂,不是一件好事。連你自己都選擇留在這個家,如何向子女解釋?」
「單親家庭長大不是問題,但如果在雙親家庭,受壓力成長而不快樂,不是一件好事,連你自己都選擇留在這個家,如何向子女解釋?」
保良局曉妍居(婦女庇護中心)社工王凱琪表示。熱線平均每年接獲2萬至2.5萬宗求助,不少入住個案背景包括低收入、綜援、情緒病等家庭。保良局社工高瑞容亦補充,疫情下留家時間更長,如夫婦間本身關係已不好,變相更多機會引發衡突,如小朋友的管教問題,「不得不求助」。
至於庇護中心的入住率,反而在疫情嚴重時下跌,疫情緩和時則反而有所上升,「擔心共用設施、去新地方」,又認為部分人或以為社福中心仍在家工作中,掌握的資訊很少,故希望更多人知道相關情況,「其實不止是已婚婦女,同居伴侶、未成年青少女亦可」。她亦提醒,重點在於及早求助,「不一定要去到郁手」,如果自覺關係緊張、精神暴力亦宜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