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有校長認為更聚焦 通識科老師:認識國家應全面
撰文:袁澍
出版:更新:
課程發展議會與考評局公開考試委員會早前開會,通過建議將通識教育科改名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課程以香港、國家和當代世界三個主題為核心內容,維持必修必考,但不設獨立專題探究校本評核。
有中學校長就表示支持,認為過往的通識科往往讓人不知道會教學生哪些內容,能夠將重新對焦,是一件好事。亦有中學通識科老師認為,新的課程明顯正面的東西太多,認為應該做一個「批判性強的愛國者。」
何漢權:新科目可以多些了解國家
教育評議會主席、中學前校長何漢權指出過去的通識科的目標是超越、批判,而國家的內容就十分薄弱,讓教師很沉重,新的科目則可以多一些了解國家,「通唔到中國,好難叫通通識」。他認為教育應該向前看,至於是否未來教師在教學中會受到港區國安法影響,他則認為「心清理正」。
中學校長、布商會教育顧問賴炳華亦同意,新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重新聚焦,他認同「知識不足,通識難讀」。
田方澤:認識國家要全面 做批判性強的愛國者
教協副會長、中學通識科教師田方澤則表示坊間對「批判思考」存在誤解,認為「批判思考」就是批判所有東西。他強調批判思考是要求學生說話需要有理據,無論支持還是反對。他認為新的教材國家的正面內容相對多,但是認識國家需要全面,包括發展限制等等,「做一個批判性強的愛國者。」
教聯會副主席、中學校長鄧飛說社會對通識科存在質疑,而公民與社會發展則不會引起誤會。他認為通國家的知識很重要,而在香港了解國家的負面東西不難,關鍵是學生會否對國情問題的複雜性有低估,未來的教學應該謙卑,難以用「若干口號去教」。
教育局早前公布高中4個核心科目課程及評估改動方案。何漢權認為時間上仍然較為模糊,認為或者可以容許多些時間學生學習中文,增加認同。鄧飛則表示,多了一些空間,希望學校學生可以好好規劃。
通識科|民研:逾六成人反對削政治議題 三成人同意首日已出問題通識科|梁美芬批科目改革後仍設短答、選擇題:仍是填鴨式教育新通識科課程出爐 刪減涉全球化學習重點 劉智鵬:舊課程臃腫通識科新名敲定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 建議今年九月中四級推行通識科|課程發展議會下午開會 消息:改名公民與社會發展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