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出「大頸泡」 患了甲亢還是癌?

適逢國際婦女節,談起婦女常見疾病,除了乳癌、子宮頸癌、「朱古力瘤」、念珠菌感染,甲狀腺功能亢進和甲狀腺癌也是其中之一。甲狀腺掌管身體多種代謝機制,一旦出現問題,會出現多種症狀;大家都知「大頸泡」是甲狀腺功能問題的一大症狀,但其實也有機會是潛伏身體已久的甲狀腺癌,以下詳談。
撰文:醫善同行醫學顧問、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兆康

甲狀腺是頸部氣管下前方、人體最大的內分泌組織,主要作用是製造甲狀腺素和三碘甲狀腺氨酸,這兩種荷爾蒙負責調節身體多種主要代謝過程,例如器官生長、能量消耗、氧氣利用等。
當甲狀腺分泌過量荷爾蒙,就會形成亢進(亦即甲亢);反之,荷爾蒙分泌不足,則是甲狀腺機能低下(甲減)。由於甲狀腺掌管全身多種代謝機制,可以導致一系列症狀,例如甲亢患者會在喉嚨附近長出「大頸泡」、眼球外凸;亦容易體重下降、亢奮、焦躁、失眠、心跳過快、手震出手汗等。甲減患者的皮膚、頭髮則較粗糙及乾燥;亦會有臉部浮腫、怕冷怕熱、容易疲倦、聲音沙啞等情況。
甲亢和甲減患者都以女性為主,雖然確切原因不明,但過往有研究提出,可能與女性的雌激素分泌有關。同樣,甲狀腺癌的患者也以女性為主,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字,2022年甲狀腺癌新症共1,049宗,佔本港癌症新症總數3%;當中,女性與男性的發病率約為3.6比1。
甲狀腺癌成因至今未明,曾有醫學研究發現,曾接觸過量放射性物質的人士,有機會增加患上甲狀腺癌風險,但尚待進一步證實。主要的症狀為長出「大頸泡」,部份患者亦會有長期聲音沙啞、心悸、體重驟降、手震等與甲亢類近的情況;也有部份病人沒有明顯病徵。不過,目前沒有醫學證據顯示,甲亢或甲減會導致或增加病人罹患甲狀腺癌的機率。理論上,甲亢和甲減屬於內分泌失調的問題,與細胞基因異常或突變而形成癌腫瘤沒有太大關係。
透過觸診、驗血、組織化驗和電腦掃瞄,可以診斷甲狀腺癌。此症可以按其分化程度,區別為四類:
1.乳頭狀癌 Papillary Thyroid Cancer
2.濾泡狀癌 Follicular Thyroid Cancer
3.未分化癌 Analplastic Thyroid Cancer
4.髓樣癌 Medullary Thyroid Cancer
其中,乳頭狀癌最為普遍,主要患者為年輕至中年女士,但其腫瘤分化程度較高,生長速度緩慢、腫瘤較細小;濾泡狀癌也是高分化的腫瘤,則較多影響年長人士,男女比例相若;未分化癌則是低分化腫瘤,擴散速度非常快,治療難度較高。髓樣癌則較大機會與家族遺傳有關。
甲狀腺癌的主要治療方案,仍然是切除甲狀腺,醫生會視乎患者的情況,決定切除部分抑或整個甲狀腺;術後亦需接受體內放射碘治療,以及終身服用甲狀腺補充劑,以填補甲狀腺的調節身體代謝機能(亦有部份病人需一併服用鈣質和維他命D,平衡身體機血鈣水平)。
「01醫務所」與慈善團體【醫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醫健文章。醫善同行於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會上的愛心和力量,鼓勵有心人踴躍參與醫善同行舉辦的義工計畫,各展所長,幫助弱勢社群。
醫善同行會以專業團隊的運作方式,致力提高贊助人與贊助機構的信心,達到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目標。
網站亦會為巿民提供正確的醫療資訊;並舉辨不定期的醫療健康講座和義診,同時積極與其他社區組織及醫療機構協作,為市民提供各種醫療服務優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