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手術室成為舞台 外科醫生不為人知的工作日常

網絡劇集《外傷重症中心》最近紅遍全球,令不少人對外科醫生這個工作深感興趣。外科其實是一個非常辛苦的專科,長時間站立、高壓環境、複雜的手術過程,讓不少人敬而遠之。
回想當年仍是醫科生,當第一次進入手術室,站在一旁觀摩手術的過程,醫生透過精細的手術拯救病人,甚至切除腫瘤、重建血管,讓病人從痛苦中獲得解脫。尤其當手術結束,看到患者開始康復時,這種興奮及滿足感,便深明外科是我想做的工作。
撰文:醫善同行醫學顧問、血管外科專科醫生顏令朱

連續48小時工作
很多人都好奇,外科醫生的日常到底有多辛苦?其實,手術台上,我們腎上腺素飊升,累也不覺得累;但手術結束的那一刻,腎上腺素下降,疲勞瞬間湧現,有時候甚至連寫手術紀錄的力氣都沒有。
猶如劇集描述一樣,我也曾試過連續 48 小時不眠不休處理急症手術,一場接一場,不僅考驗技術,更考驗身心極限。外科醫生沒有真正的「下班」,隨時都可能被召回,因為病人的生命不會等你休息,例如曾在婚禮擔任「兄弟」,接到電話也要立刻放下餐具,衝回醫院搶救病人;亦試過凌晨三點,冒著十號風球,駕駛私家車在風雨飄搖趕回醫院施手術。
經常短時間內做決定
外科醫生經常需要短時間內做出果斷決定,例如病人危在旦夕,我們必須判斷是否需要立即送去電腦掃描(CT),還是直接推進手術室開刀。有時候,我們並沒有太多時間思考,病人的生命就在那幾分鐘的決定之間。有些手術,一旦拖延,病人的狀況可能會急劇惡化,甚至無法挽回。
多年前,曾有一名嚴重內出血的病人求醫,他的主動脈瘤與十二指腸致命性破裂,在急症室大量嘔血,場面嚇人。醫院立即安排緊急手術,當我打開腹腔,發現腫脹的血管內竟然充滿未消化的藥丸。這樣的情況從未見過,當下只能憑經驗和判斷,逐步封堵出血點,最終成功挽救病人性命。這種時刻,外科醫生必須保持冷靜,迅速做決定,因為病人的生命就在我們手上。
手術室的秘聞
手術室(Operating Theatre)這個名稱,其實有著特別的含義。在英國,手術室被稱為「Theatre」,意思是劇院,因為每一場手術都像是一場精密的演出,手術醫生和醫護人員就是這個舞台演出的主角。
每次病人麻醉前,醫生都會問他喜歡聽什麼音樂,讓他在熟悉的旋律中入睡。但當病人入睡後,醫生就會換上自己喜愛的播放清單。大部分外科醫生在開刀時都會播放音樂,於我而言音樂不只是背景聲,更是一種節奏感,讓人能夠更專注於手術。
外界可能不知道,外科醫生在不同醫院都有一對專屬於自己的手術鞋,有助確保手術室的無菌環境,減低交叉風險,而且每個手術動輒以數小時計算,穿著適合自己的手術鞋,也可確保長時間站立時的支撐性,降低腳部疲勞等。
此外,許多外科醫生的手術帽是特製的,內含的鉛能夠防止X光輻射對頭部(尤其是頭皮)的影響,特別是在需要長時間進行影像導引手術的情況下,這種鉛製手術帽能夠有效減少輻射暴露,保護醫生的健康。
「天書」記錄醫生手術習慣
在劇中,男主角以火爆脾氣聞名,現實上,不少外科醫護團隊之間會流傳一本「天書」,詳細記錄每位外科醫生的喜好、手術習慣,包括偏好的手術工具、儀器等。護士們會根據這本「天書」來準備器械,確保手術順利進行。這本「天書」不僅幫助新手護士熟悉不同醫生的需求,也能減少手術中的溝通誤差,提高整體效率。
手術過程中,醫護人員的準備和反應速度也是關鍵。有經驗的護士能夠預測醫生下一步的需求,在醫生開口前就準備好相應的器械,讓手術順利進行。但如果護士動作慢,或者拿錯器械,就可能嚴重影響手術進度。
手術室內的時間就是病人的生命,一分一秒都不能耽誤,因此當護士反應不夠快時,不少醫生會變得焦躁,甚至直接訓斥。有些資深外科醫生脾氣較大,遇到護士拿錯工具,可能會當場發火,因為在高壓環境下,任何一個細小的失誤都可能帶來嚴重後果。
性格決定命運
外科是個講求爽快與決斷的領域,沒有過多的猶豫與試探,透過手術在短時間內直接解決病人的問題。如果讓我重新選擇一次,我還是會選擇做一名外科醫生。這個行業帶來的滿足感,遠超身體上的疲憊。
手術的成功,從來不是外科醫生一個人的功勞,而是整個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從手術前的準備、麻醉科醫生的監察、護士的支援,以及術後護理,所有環節都至關重要。每一場手術,都是一個團隊的配合與默契累積的成果,醫生只是一部分,沒有整個團隊的努力,手術不可能順利完成。
這是一條辛苦但充滿意義的路,但我仍甘之如飴。
「01醫務所」與慈善團體【醫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醫健文章。醫善同行於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會上的愛心和力量,鼓勵有心人踴躍參與醫善同行舉辦的義工計畫,各展所長,幫助弱勢社群。
醫善同行會以專業團隊的運作方式,致力提高贊助人與贊助機構的信心,達到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目標。
網站亦會為巿民提供正確的醫療資訊;並舉辨不定期的醫療健康講座和義診,同時積極與其他社區組織及醫療機構協作,為市民提供各種醫療服務優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