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ARK1日收110噸廚餘 落後目標一半 環保署承認:未收到咁多
每日棄置到堆填區的都市固體廢物中,廚餘佔最多,2019年每日棄置量達3,353公噸。為更妥善處理廚餘,環保署於2018年啟用位於小蠔灣的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第一期(O.PARK1),目標每日回收200公噸廚餘。不過運作2年多,環保署指,直至現時O.PARK1每日廚餘回收量僅達110公噸,落後目標近一半。
環保署承認,目前中心的廚餘量「未收到咁多」,但強調回收量已較最初每日80至90公噸,已有明顯提升。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去年中心的廚餘收集量亦曾短暫下跌,惟至第三、四波疫情後,回收量已慢慢回升。
廚餘回收廠O.PARK1系列:
廚餘回收廠「O.PARK1」開放參觀 導賞團送堆肥 即睇有乜打卡點
香港是美食天堂,但同時每日產生大量廚餘,日均逾3,000公噸廚餘中,來自家居的為首,約佔70%;其次為工商廚餘,每日約1,000公噸。政府已開展廚餘回收工作,其中位於北大嶼山小蠔灣的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第一期,在2018年年中開始營運。根據政府2014年提交立法會文件中,項目擬議工程的費用為15.3億元。
O.PARK1如何做到「轉廢為能」?環保署高級環境保護主任(廚餘回收)陸嘉俊解釋,當廚餘收集車到達O.PARK1後,會駛入卸料區,並將廚餘倒入儲存坑,其後準備進入預處理系統。
該系統主要利用破碎機,將廚餘的包裝物料撕開,並打碎廚餘製成廚餘漿。廚餘漿會經過大型滾筒,篩走大件雜質,如膠袋等;然後會再將沙、石頭、玻璃及金屬等較重的雜質移除,分隔出的金屬,會送作循環再造。
而分隔出的惰性物料則會送至堆填區,包括大型骨頭、紙箱及食物包裝等。陸指,O.PARK1由2018年7月啟用至今,回收到的廚餘中,少於20%為惰性廢物。他認為,中心初期啟用時,或因廚餘回收教育未足夠,笑言曾見過膠靴及大型金屬,至近期已有改善。
篩走雜質後的廚餘漿,會注入三個容量約為4,300立方米的厭氧消化缸,在攝氏約35度的缺氧環境下停留約23日,利用微生物將廚餘轉化為生物氣,即是沼氣。收集到的沼氣會先進行潔淨,並儲存在儲氣缸中,準備用作發電。
最後厭氧消化缸內的殘渣會先經離心機脫水,再混合膨鬆劑,送到堆肥隧道作堆肥處理。整個堆肥和腐熟過程約為20日,處理後的堆肥可用作園景美化和農業用途。陸嘉俊指,每噸廚餘可產生230度電,現時所產生的電量,除足夠維持O.PARK1運作外,剩餘約20%至30%的電力更會輸出至電網,所輸出的電力一年足夠3,000個家庭使用。他又計劃為堆肥申請認證,料將來可供零售。
記者於O.PARK1室外位置持續聞到腐爛臭味,陸嘉俊解釋,卸料區已設有雙層閘門,廚餘收集車進入卸料區後,會先關上首層閘門,其後才會開儲存坑的閘門,而廚餘收集車離開前,亦會先經沖洗。O.PARK1主要廚餘處理設施均被密封,亦設中央除味系統;污水亦會先經多重處理,才排放至鄰近小蠔灣污水處理廠。惟他指,有氣味亦在所難免,但因最接近的民居為1.4公里外的愉景灣,暫時中心未收到任何有關氣味或污水的投訴。
O.PARK1由2018年7月啟用至今,累計回收到85,000公噸廚餘,廚餘除用作發電外,產出的堆肥亦達2,400公噸。中心目標回收量為每日200公噸廚餘,惟現時每日僅回收到約110公噸,陸嘉俊承認,現時「未收到咁多」,但強調回收量已由最初每日80至90公噸,有明顯提升。他又指,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去年收集量曾短暫下跌,「疫情下機場、酒店都收少咗」,當時環保署曾積極聯絡未參與廚餘回收的餐廳;到第三、四波疫情時,回收量已慢慢回升。
他期望O.PARK1連同大埔污水處理廠「共厭氧消化」項目,本港廚餘回收在2022年底可達250公噸。2030年中期目標則是回收本港一半廚餘量,並計劃於元朗及沙田污水處理廠增加「共厭氧消化」項目,而第三期有機資源回收中心仍在研究階段。
目前O.PARK1接收的廚餘中,三分二來自商業機構,包括商場、餐廳、食品製造廠及豆腐廠豆渣等,而三分一為政府物業、街市等。當中亦有海關檢獲的走私食物,如走私凍肉、生果等,以及食物安全中心禁止出售的食物。然而目前未能回收未開過的罐頭,因設施暫時無法處理。陸指,未來一至兩年,計劃引入可𠝹開罐頭的設施,希望可加強廚餘回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