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中大指80%康復者現呼吸困難、記性差、脫髮等後遺症

撰文:黃金棋
出版:更新:

本港新型肺炎冠狀病毒疫情持續,香港中文大學研究發現,腸道微生態與病情的嚴重程度息息相關。中大醫學院跟進了30名本港新冠肺炎病人感染後6個月的情況,發現當中80%病人仍持續出現記性差、失眠、呼吸困難和脫髮等後遺症。
中大又發現,新冠病人腸道內的「壞菌」較多,亦缺乏可調節免疫力的益菌。即使病人康復出院,腸道微生態失衡的情況仍然持續,導致免疫力下降,與「長新冠」有密切關聯。
研究團隊認為如改善腸道微生態,可增強抵抗力,相信可減低患上新冠肺炎風險。建議市民避免進食有大量添加劑的食物、代糖及不必要抗生素,以維持腸道微生態,並可增強抵抗力。

▼1月17日 「廟街疫區」增4幢強制檢測大廈▼

+5

跟進30康復者當中三成有疲倦、記性差、失眠、呼吸困難和脫髮等症狀
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跟進了2020年2月至4月期間住院的30名新冠肺炎康復者,當中30%患者有長期病,76.7%曾服用抗病毒藥物。發現當中80%成病人仍持續出現疲倦、記性差、失眠、呼吸困難和脫髮等症狀,三分之一受訪者更有三種以上的症狀。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腸胃及肝臟科助理教授麥詠欣指,更有患者因出現呼吸困難而難以如患病前進行行山等運動。

另外,團隊又於去年2月至5月,向本港100名新冠肺炎患者,收集糞便及血液樣本,當中41人於住院期間提供多次糞便樣本,其中27人於病毒清除後30天,仍有提供樣本;團隊亦與78名沒有感染新冠肺炎的人士提供的樣本作比對。

▼政府向「廟街疫區」發出強制檢測令▼

+2
+2

腸道微生態持續失衡會致「長新冠」狀態
結果發現,與沒有感染的人士相比,新冠病人腸道內的「壞菌」較多,例如活潑瘤胃球菌、扭鏈瘤胃球菌等;並缺乏已知能夠調節免疫力的「好菌」,例如 普拉梭菌、真桿菌等,其中普拉梭菌與新冠肺炎病情嚴重程度有關。

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教授指,如果「好菌」的數量愈多,愈少發炎的狀況。如果患者腸道微生態失衡,發炎指數增加,或引發「細胞因子風暴」。她又表示,患者病毒清除後30天,「好菌」的水平仍然偏低,相信腸道微生態的持續失衡可能導致「長新冠」狀態。

▼社交距離措施 再延續至1月20日▼

+9

改善腸道微生態減染疫風險 應「由細做起」
中大醫學院院長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則稱,早前其研究指40%港人腸道微生態失衡狀況與新冠患者類似,形容情況令人擔憂。他建議市民避免進食大量添加劑的食物、代糖及不必要抗生素,因會破壞腸道微生態;而帶氧運動亦可改善腸道微生態。

他又指,由於部份「好菌」由小朋友時期已存在於腸道,因此「小朋友比成人、長者更易改善失衡,應該由細做起」。他又不贊成市民麻木服用健康產品,因不少「好菌」是難以從飲食中攝取。而治療方案方面,陳認為全面的治療方案不應單是清除病者體內的新冠病毒,亦須恢復腸道微生態平衡,減少「長新冠」的風險。

香港中文大學研究發現,腸道微生態與病情的嚴重程度息息相關。(資料圖片/鄭子峰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