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互動元素 三間古蹟改建博物館 成康文署轄下人氣最弱博物館
深水埗主教山下發現估計約百年歷史的古羅馬式地下蓄水池,引起保育人士及巿民關注,特別指向政府部門處理古蹟保育工作的欠漏。香港現時有1,444幢歷史建築,部分古蹟會發展成博物館,以達保育、教育及活化等用途,例如同樣位於深水埗的李鄭屋漢墓博物館、柴灣的羅屋民俗館及西頁的上窰民俗文物館,惟這三間博物館均是康文署轄下入場人次最少的博物館。
▼康文署轄下的博物館▼
大型、富互動元素博物館受歡迎 歷史性博物館分館少人入場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與新發現的古羅馬式地下蓄水池一樣,包含地下拱門的設計元素,學者推斷該墓建於東漢時期。李鄭屋漢墓於1988年被列為古蹟,現為歷史博物館五間分館之一,但近年的年度入場總人數只有約4萬人次,相較平均有100萬人次入場的歷史博物館主館少約25%。
至於其餘最少人次的博物館均是歷史博物館及文化博物館的分館,規模較小,包括上窰民俗文物館、及羅屋民俗館,分別平均錄得1萬及4萬的人次,館內亦以展出展品及建築物為主。
綜合2014/15年度至2019/20年度的數字,科學館、歷史博物館及文化博物館為較受歡迎的博物館,其中科學館每年均為人次最高,這幾間博物館都是規模較大,展品及設計較多元化,亦有定期舉辦各類活動,或專題展覽等。
▼深水埗主教山羅馬式建築蓄水池曝光▼
博物館入場人次下跌 2017/18年度大幅上升後回落
康文署轄下的博物館的入場人次自2017至18年度明顯上升,期後則持續下跌,加上2020年多間博物館因疫情而暫停開放多時,2019至20年度總共錄得約400萬參觀人士,比上一個年度少約200萬。
2017至18年度主要上升人數來自科學館、太空館、文化博物館等熱門博物館,期間科學館的年度人次更比上一年度上升六成,2017年六月科學館舉辦的專題展覽「永生傳說——透視古埃及文明」平均每日逾8,000人次,將近打破該館的人次最高紀錄。
近十年16家私營博物館開幕 僅少部分獲政府資助
除康文署轄下的博物館外,香港現時有逾35間私營博物館,包括香港海事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等,當中只有香港海事博物館是直接接受政府的經常資助,其餘有部分博物館參與「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以象徵式租金租用政府擁有的歷史建築,但日常運作仍需自負盈虧。
民政事務處今年七月份回應立法會議員提問時表示,政府歡迎博物館營辦團體申請資助文化、藝術項目或活動的計劃,以支持博物館的營運。此外,康文署博物館與本地其他博物館有定期合作,如邀請參與國際博物館日、互借館藏、共同舉辦活動等。
▼香港私營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