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回顧|由搶口罩至大舉本地生產 現存貨達7000萬個 廠家求存
新冠肺炎疫情籠罩香港,本港防疫物資短缺,700萬人爭購口罩,通宵達旦排隊輪購,或不惜天價購買,全年被厄運牢牢罩住。港人要自救,商界發動本地生產口罩計劃,政府也推出資助計劃,短短半年間,本地口罩商由3月時的20間,膨脹9倍至現時的200間,口罩售價也逐漸回落。
香港口罩及防疫設備協會表示,本地口罩市場已經飽和,港產的口罩存貨達到7,000萬個,數量供過於求,相信淘汰潮已經開始。廠家為求跑出市場,不單推出多色、多樣式的口罩,又在鬧市中建生產線,力求在眾多品牌中建立鮮明形象,輕工業在疫下再現,會否只是曇花一現?
香港口罩廠執晒,下次再有疫情,邊個救香港?
3月開始外國口罩列為戰略物資 醫管局亦曾買不到口罩
新冠肺炎在今年1月下旬新年期間殺入香港,市民措手不及,當時香港除政府懲教署有本地生產口罩外,即便其他本地品牌的生產線也在內地,又適逢新年,全城陷入一罩難求局面,疫前一個不用一元的口罩,變成奇貨可居。香港人為求一個口罩不惜通宵排隊,甚至出現口罩搶劫案,相信大家都歷歷在目。
今年3月疫情捲席全球,多國開始將口罩列為戰略物資,禁止出口,政府無法購買到足夠的口罩,醫管局的N95口罩的存量不足一個月使用。不少有心商人及市民見狀,自發在海外螞蟻搬家將口罩帶回香港,但難以滿足700萬人所需。
港產口罩成了自救出路。但工業息微的香港,何來機器及原材料?但這些問題,香港人都克服了,有商人改建廠房生產,由台灣、東南亞引入製造機及原材料,正港生產本地口罩。
回顧一年 ▼疫下香港 口罩、搶購、衝突、寒冬▼
本地口罩廠數量膨脹達10倍 現時約有200間
香港口罩及防疫設備協會主席陳國曦憶述,建立廠房初期,全球都急需生產口罩的原材料、機器,價格被炒高10倍,「嗰陣大家買完返嚟仲要發現部機行唔到,要調機,或者啲布原來唔合規格」,建立無塵間及生產線,投資金額達到至少1,000萬元。他感嘆:「我投資咗2,000萬元,宜家都未回本。」
協會現有約50間本地口罩廠會員,另估計全港的本地口罩廠達200間,口罩廠數目由3月時的20間,膨脹達9倍。陳國曦坦言,隨着本港市面的口罩供應回復正常,現時全港的口罩存貨達到7,000萬個,「物資充足、供過於求、僧多粥少」,認為市場競爭大,淘汰潮已經開始,部分會員已經停機停產。
本地口罩成本每個1.1元至1.2元 難與內地鬥平
事實上,政府在5月5日公布向全港市民派發可重用60次的CU Mask(銅芯抗疫口罩)後,以及內地、東南亞出口的口罩供貨量持續增加,50個裝口罩售價早已跌破100元關口,即每個口罩為2元,較疫情初期的每個4元,價格回落一半。
陳國曦留意到,近月有內地的口罩賣100元四盒,即每個口罩約為0.5元,「如果要鬥價錢,其實我哋喺無得同內地口罩鬥」,因為本地生產的口罩成為至少1.1元至1.2元,直言若每個本地口罩售價低於2元,利潤已經是非常低。
政府在今年5月透過防疫抗疫基金設立「本地口罩生產資助計劃」,向本地指定的20條生產線以每個口罩約1.45元購入,為期一年。被問到有無幫助?陳國曦則認為,防疫抗疫基金的錢無實際落入他們的袋中,「過去一年我哋帶動咗香港輕工業,又創造咗唔少就業機會。香港口罩廠執晒,下次再有疫情,邊個救香港?」
租金回落 口罩廠開托門市客源
雖然競爭激烈,但仍然有廠家成功突圍。4月創立的Good Mask現時在全港擁有12間門市,行政總裁李秉峯說:「當時我哋係首批Level 3口罩廠,但宜家間間都係Level 3,單靠品質好難同人比併。」所以他趁租金回落,率先在港島、九龍及新界開設門市,「有門市認受性會好啲,大家會覺得有舖頭感覺穩陣。」
為了將價錢成本降低,Good Mask現時的產量更由過去的每日20至30萬個口罩,提升至每50萬個口罩。李秉峯解釋,產能高才能夠降低成本,「長遠希望做到係一個品牌,相信口罩會成為日用品,始於有需要」,未來會發展其他產品幫補生意,相信會在淘汰潮下站得住腳。
另一間屬首批港產口罩廠的口罩工廠,他們亦同樣積極搶攻門市生意。口罩工廠在尖沙咀的門市佔地2,100平方呎,設立生產線讓顧客購買每日的即製口罩,又有親驗工作坊,及自訂口罩服務,力求變革。
▼消委會測試30款口罩評分(由最低至最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