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調查:本地生對升讀專上教育較消極態度 校長:學制不夠多元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一項調查發現,本地主流學生對升讀專上教育持較消極態度,出現「主流成弱勢」的問題;相反,少數族裔對升學感到相對正面,他們認為獲得專上或大學學歷可以「放眼世界」及「提高社經地位」。調查結果又顯示,近三成受訪高中生認為,母親為最影響升讀專上教育的人物,其次為朋友及父親。
有中學校長認為,本港學制在過去十多年間有所倒退,變得愈來愈不夠多元化,例如過往有職業導向課程及職業訓練學校,但現時高中課程全部趨向學術化,難以在高中課程內探討其他可行性。校長建議應開放科目有更多實習空間,甚或是否可以探討讓部分學生不考中學文憑試,選擇其他出路。
中大教育學院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副教授袁月梅團隊,於2018年10月至2019年5月期間,以問卷及訪談形式,收集來自23間中學、逾5,000名中四至中六學生填寫的有效問卷。當中本地主流非資助學生佔39%、本地主流資助學生佔22%、內地來港及少數族裔(主要是南亞裔)分別佔12%及14 %,
調查結果顯示,少數族裔學生在各項影響升學因素的自我評分,均高於本地主流學生;內地來港學生在「重要他者(即父母、親友在學習上的支援及陪伴等)」、「專上教育功能」及「自我信念」的自評平均分亦高於本地主流學生。
在「專上教育功能」方面,內地來港學生及少數族裔學生在多個項目的自評平均分,均高於本地主流非資助學生。前兩者認為,獲得專上或大學學歷可以「放眼世界」及「提高社經地位」。「使家人快樂」的因素則對少數族裔學生最為重要。
調查問及受訪者「一位最影響你升讀專上教育的人物」,結果顯示,最多受訪學生認為母親的影響最大,佔27.8%,其次為朋友佔13.6%、父親佔12.2%。
袁月梅指出,研究結果亦反映,內地來港學生少數族裔高中生普遍面對較大的升學障礙。她引述研究數據指,財政及資源是少數族裔升學的最大障礙,部分家庭不知道可用中等教育證書(GCSE)及國際普通中學教育文憑(iGCSE)中文科成績,代替文憑試中文科成績,報讀本港主流的大學聯招課程。
團隊引述研究訪談資料則顯示,受訪內地來港學生普遍認為若未能在香港升學,便會返回內地,免除英語障礙;少數族裔學生則受制於其中文能力,例如有一位在港長大的印尼學生,去年中學文憑試期間因「過度緊張」中文考試,及後發燒因而缺席考試,去年放榜後至今仍留在家中未能升學。
元朗陳振夏中學校長歐陽麗瓊表示,其學校本身有招收新來港學生,她認為經濟問題是有礙非本地生上流的其中一項因素,惟最大癥結在於學制,過去十多年間更有所倒退,變得愈來愈不夠多元化,例如過往普遍有職業導向課程及職業訓練學校,現時高中課程則全部趨向學術化。另一方面的因素在於大專課程的選項較狹隘,她認為學生選科升學時,通常都是以專業掛帥,但未必每位學生都希望入讀大專院校,而是比較適合職業導向課程。
歐陽麗瓊認為,若要增加高中生的上流機會,應該為他們提供更多元化的發展機會。她續指,社經地位較低的同學比較無辜及無助,學制上未能支援,現時高中課程普遍圍繞文憑試,因此難以在高中課程內探討其他可行性,「政府行錯咗路。」她建議應在不同科目開放更多實習空間,甚或是否可以探討讓部分學生不考中學文憑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