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指疫下港人最憂失個人自由 六成不同意「對未來充滿希望」
新冠肺炎疫情未見平息,東華學院及香港心理衞生會的一項調查顯示,受訪港人對未來3個月的最大憂慮是「失去個人自由」,比例達27%;其次分別為「疫情失控」及「全球經濟崩潰」。調查同時問及,受訪者是否同意「我對未來充滿希望」,近六成受訪者表示,該說法不符合或完全不符合自己看法,調查機構認為,結果反映港人對前景感到悲觀。
同一調查中,分別有四成及三成七本港受訪者,有較高風險出現焦慮及抑鬱問題,當中以35歲以下的風險最高達五成。惟不足兩成受訪者願意主動就精神健康求助;有焦慮及抑鬱風險而又願意求助受訪者,則分別不足四成。
由東華學院及香港心理衞生會組成的研究團隊,於今年5月至8月本港爆發第二及第三波疫情期間,透過電郵及社交媒體平台發出網上問卷,隨後以「雪球式抽樣」方式,收集516名香港市民的回應,四成受訪者為35歲或以下,逾半人為全職人士,近三成為學生。
團隊使用醫院焦慮及抑鬱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評估受訪者精神健康,結果發現較年輕的受訪者最受影響。調查中,35歲以下受訪者,患精神疾病風險比率最高;該群組中,有較高風險出現焦慮及抑鬱的比率,分別為50%及48%。
近3成受訪者同時出現焦慮及抑鬱症狀
就整體受訪者而言,分別有40%及37%有較高風險出現焦慮及抑鬱,同時有較高風險出現兩種症狀的受訪者則有28%。求助意欲方面,有58%人表示完全不需要或不大需要,17%人表示需要或非常需要。
調查問及受訪者對未來三個月的最大憂慮,最多人認為「失去個人自由」最令人憂慮,達27%;其次分別為「疫情失控」及「全球經濟崩潰」,分別有25%及24%。調查問及受訪者是否同意「我對未來充滿希望」,近六成受訪者更表示不符合或完全不符合自己的看法,調查機構指反映港人對前景感到悲觀。
疫情期間主要與工作壓力、管教子女及憂慮感染有關
香港心理衞生會助理總幹事(服務)程志剛表示,近期七至八成的求助個案均是與疫情相關,求助內容主要為疫情下的工作壓力、管教子女及憂慮感染風險。他續指,有求助者原本已預約輔導,但最終沒有應約出席,原因是擔心外出會感染病毒。
程志剛建議,疫情下巿民應重建生活秩序及節奏,養成運動及作息習慣。另外,他建議巿民應掌握正確防疫資訊,多作求證,避免杞人憂天,例如應正確辨別搶米、搶廁紙等相關謠言;同時避免長時間追蹤新聞和疫情,以免過份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