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團隊推「糖心易測」App 運用三大指標評估患糖尿病風險
香港大學醫學院團隊運用年齡、身高體重指數(BMI)和高血壓病史,設計了簡易糖尿病評分(NDS),以篩查隱形糖尿病人。研究團隊亦開發了流動應用程式「糖心易測」,以便市民在智能手機進行評估。團隊發現參加者的NDS評分愈高,糖尿病愈早病發,建議高風險的市民每一至三年接受糖尿病檢驗。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胡裕初表示,接近3%低風險組別人士屬於「假陰性」。他解釋,這類患者通常有家族病史,或者其他疾病引致高血糖,譬如肝硬化,亦應定期接受檢查。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胡裕初稱,全球每11人便約有一人患糖尿病,當中約一半屬於病徵不明顯的隱形患者,不少人在出現嚴重併發症,如失明和腎衰竭後才確診,亦導致患中風及冠心病的風險倍增。
港大團隊總結了超過20年的研究數據,運用血壓、年齡和身高體重指數(BMI)作風險指標,訂定有助找出隱形糖尿病的簡易糖尿病評分(NDS)。NDS以50分為滿分,如市民的評分達28分或以上,即屬糖尿病高風險組別。團隊建議,評分達28至30分的市民可每三年進行糖尿病檢驗;而31至37分的市民需要每兩年檢驗;如超過38分的市民則應每年進行檢驗。
為了將NDS評估普及化,團隊推出了「糖心易測」流動應用程式。市民以智能手機下載有關程式後,輸入性別、出生年份、身高、體重及血壓,系統便能計算其患上糖尿病的風險。程式亦會按評分提供健康資訊,如飲食及運動建議。
港大醫學院內科臨床助理教授李智豪表示,長者未必懂得使用智能手機,而每部手機最多可建立6個用戶,他建議市民為年長的父母進行評估。除此之外,程式亦可計算市民心臟病發、患中風和癌症的風險。
港大團隊於1995年開始進行香港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普查,招募了逾2,600名沒已知糖尿病的市民,為其量度身高、體重及血壓等,當中約2,000名參加者進行了20年的隨訪。經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團隊發現NDS超過28分的市民,每五人便有一人確診糖尿病。
透過後來的隨訪,團隊亦發現參加者的NDS評分愈高,糖尿病愈早病發。評分超過38分的市民最高危,約一成人在5年內病發;而評分低於28分的市民,僅1.5%人在5年內病發。在NDS檢查20年後,當時評分高於28分的市民,有約三成三人病發;而低於28分的市民,有約一成人病發。
3%風險組別人士 或屬「假陰性」
胡裕初坦言,由於NDS只採用了三個風險指標,接近3%低風險組別人士,即評分低於28分的市民屬於「假陰性」,錯過了即時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診斷。他解釋,這類患者通常有家族病史,或者其他疾病引致高血糖,譬如肝硬化。他稱,「無一種評分係放諸四海而皆通」,香港人最著重效率,故NDS選擇採用最簡單的資料。
據港大1995年普查數據,9.8%港人患有糖尿病。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講座教授林小玲認為,隨著人口老化,現在應有更高比例的市民患糖尿病。由去年12月開始,港大展開了「新・心血管風險普查」(N-CRISPS),從政府統計處的登記住戶中隨機抽樣,計劃在四年間合共招募約4,000名參加者。
計劃由食物及衞生局醫療衞生研究基金資助,為參加者進行免費身體檢查,以檢測有否出現三高、貧血或肝腎功能異常的情況,並進行心電圖檢查,從而了解心臟病、中風及其他相關重要疾病的風險因素於現時香港的流行情況。林小玲期望計劃有助預防及控制各種在本港常見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