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大調查︰12歲港童幸福感全球包尾 怨難獲成人聆聽

撰文:鄧穎琳
出版:更新:

嶺南大學參與了一項有關兒童福祉的國際調查,發現本港12歲及10歲兒童的整體主觀幸福感,與其餘參與研究的35個國家或地區相比,排名分別是「包尾」及「尾二」。在15個生活範疇滿意度中,兒童對「課餘時間運用」及「獲成人聆聽」得分偏低,是鄰近亞洲各地(如台灣、南韓、馬來西亞)得分最低的地區,約七成半受訪者無法自行選擇如何運用時間、七成半人非每天有機會與家人放鬆、閒聊或玩樂。

左起為嶺大社會學及社會政策系副教授Stefan Kühner,嶺大社會政策與社會變遷研究中心署理總監及項目首席研究員劉嘉慧。(受訪者提供)

嶺大社會政策及社會變遷研究中心和社會學及社會政策系,參與了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資助的「兒童福祉國際調查」研究,與來自35個國家或地區的研究團隊合作,訪問約12萬8千名世界各地兒童,了解他們對自身福祉的看法。

嶺大在2018至2019年度,隨機訪問來自本港17間小學五年級(10歲)及16間中學一年級(12歲)的1,526名學生,當中53%為男,47%為女。調查發現,本港12及10歲兒童的幸福感,若10分滿分,分別為7.25及8.09分,而年齡愈大,其整體生活和幸福感指數愈低。與德國、南非、希臘、台灣、法國、印尼等35個地區或國家相比,本港10歲童的幸福感排名倒數第二,僅比越南高;12歲學童幸福感更是「包尾」。

嶺大調查發現,本港12歲及10歲兒童的幸福感,以10分滿分,只有7.25及8.09分,排名偏低。(資料圖片)

港童最不滿範疇:「課餘時間運用」及「獲成人聆聽」

調查亦探討本港兒童對15個生活範疇的滿意度,包括家人、居所、擁有的東西、朋友、學生生活、學習、同學、社區、時間運用、健康、外表、安全、自由、獲成人聆聽和未來。

其中12歲及10歲學童最滿意的三項皆是「安全」、「健康」和「擁有的東西」;而最不滿意的範疇中,「課餘時間運用」及「獲成人聆聽」兩項得分,比亞洲鄰近地區如馬來西亞、南韓、台灣及越南的同齡兒童低,約七成半受訪者無法自行選擇如何運用時間、七成半人非每天有機會與家人放鬆、閒聊或玩樂。而12歲童對「學生生活」、10歲童對「外表」的的滿意度較低。

疫情期間學童依賴電子器材學習,劉嘉慧建議家長訂立使用電子器材時限,並預留空間關心子女。(資料圖片)

近半受訪學童半月內感壓力 近四成曾遇校園欺凌

調查又顯示,惟近半人在受訪的過去半個月內感壓力,不少人面對不同程度的校園欺凌。近四成學生曾「在學校被其他同學以不友善的名字稱呼」、16%「被同學孤立」及15%「被其他同學作肢體欺凌」等。

調查發現,本港兒童難以自主運用時間,日常易感壓力,既減低了生活滿意度,亦影響到他們的心理健康。(資料圖片)

兒童無法自主運用時間 易感壓力

嶺大社會政策與社會變遷研究中心署理總監、項目首席研究員劉嘉慧表示,本港算是富裕地區,惟兒童難以自主運用時間,日常易感壓力,既減低了生活滿意度,亦影響到他們的心理健康,情況值得關注。

她直言,物質非小朋友開心的唯一因素,與朋輩、家長及老師的關係會影響兒童的幸福感,而調查發現約一成受訪學童總是擔心其家庭擁有多少錢。劉嘉慧估計,新冠肺炎期間,小朋友對著電子屏幕時間長,家中設備、上網速度易影響學生心情,建議家長訂立使用電子器材的時間。

嶺大社會學及社會政策系副教授Stefan Kühner則表示,本港兒童福祉落後於不少地區,政府、學校及家長需正視。他建議家長與子女一起閒聊玩樂,聆聽他們在校的情況;學校多推健康生活和共融,減少校園欺凌;政府則應設立機制讓兒童表達訴求,在社區增加兒童康樂設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