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樂善堂140周年】與港人攜手共渡困境至今
九龍樂善堂由1880年成立至今已經140年,由初期以排難解紛及贈醫為重任,發展到今日,一直以「救災紓困、贈醫施藥、興學育才、安老培幼」為宗旨去服務社會。期間,本港經歷不少挑戰,樂善堂都與香港市民攜手渡過。
善業起源 樂善同行百四載
早在十八世紀中期,當年中國官員赴九龍城寨視察時,均會於龍津石橋的碼頭登岸。碼頭附近有一墟集,設有「公秤」。附近的市民貨商交易前都須先在此處秤量貨物,才進行交易,每次秤量所得的款項,則全數用作贈醫、施藥、助殮之用。直至1880年,這個辦理慈善事業的組織,正式成為一個慈善機構,並名為「九龍樂善堂」。
樂善堂成立初期,香港發生嚴重鼠疫。當時染病者眾多,屍橫遍地,無人問津。於是樂善堂義不容辭,出面於西貢清水灣道飛鵝嶺附近設置義塚安葬死者。另外,亦於現今東頭邨一帶建起帳篷廿多座,收容留醫病患者4,000多人。當時廣華醫院仍未建成,樂善堂獨力向九龍半島及現今新界一帶的居民,提供適切的醫療服務。
樂善堂的服務與時並進,眼見當時絕大部分女子不能上學,於1929年,在九龍城區開辦首間女子義學,打破當時「女子無才便是德」之傳統。在六十年代,又開辦留產所,減少婦女生產時遇到意外。之後又與香港戒毒會合作,於樂善堂閣樓設立戒毒登記處,當年九龍城寨很多癮君子,都會到樂善堂求助。樂善堂又陸續開設學校、診所及安老院舍,以服務各階層市民。
因應時代及環境的轉變,樂善堂服務亦日漸多元化。現時轄屬機構已逾五十個,分佈遍及港九新界。
無懼疫境 樂善堂與基層攜手共渡時艱
時至今日,樂善堂仍然秉承「救災紓困、贈醫施藥」的宗旨。本港於2020年初,面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衝擊,基層市民的防疫物資嚴重不足。有見及此,樂善堂迅速成立「樂善堂口罩銀行」,與各界團體及企業合作,籌募防疫物資並分發予有需要人士。截至8月,已派發超過60萬個口罩、防疫物資及日用品,受惠弱勢社群逾2萬8千戶。其轄屬診所亦增設「新型冠狀病毒深喉唾液化驗」服務,及參與衞生防護中心的「加強化驗室監測計劃」,協助進行社區檢測。
而自7月份起,本港爆發第三波疫情,樂善堂有見部分居住於公共屋邨的長者,因擔心染疫而足不出戶,家裡糧食漸見緊絀。樂善堂於是由7月17日開始,受民政事務總署委託及資助下,向黃大仙區長者派發食物包,以解長者們燃眉之急。截止8月31日,已派出逾2萬5千個食物包予獨居或雙老同住長者。於8月初,亦與油尖旺民政事務處合作,為油尖旺區少數族裔送上抗疫食物包。
樂善堂亦應社會福利署委託,透過外展醫生到訪院舍,就院舍感染控制的實況,提供專業的改善建議,並教授院舍員工有關防疫知識和技巧。
樂善堂衷心感謝各界,於非常時期時,向本堂提供幫助,包括善長無私的捐贈與及義工們熱心的支援,共同為社會有需要人士,提供適時援助,獻上溫暖。
面對任何困境,樂善堂都承諾會盡力服務社會大眾,幫助有需要的人士。與基層共渡時艱,以真摯的關懷,與香港同步走過每一天,貫徹「關懷情真、樂善同行」之精神,與市民攜手前行。
如欲捐款支持九龍樂善堂,可按以下連結:
https://www.loksintong.org/online-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