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問題 制度僵化 香港難建「友善之牆」
在冷冰冰的牆上,掛一排鐵勾、幾件衣服,就溫暖人間。不過,當世界各地都有仿效伊朗「友善之牆」的做法時,在地球另一端的香港,卻因為「土地問題」未能仿傚。有九十後少女曾自發組織分享物資,但卻要面對被食環職員指阻街而驅趕,一顆善心敵不過僵化制度。
香港社會貧富懸殊嚴重,但要分享善心卻非易事。九十後大學生Kitman和Ellie在兩年前自發成立義工組織「聖誕老婆」,原意是想逢聖誕節出外「派禮物」予有需要人士,收集家人和朋友剩餘的物資免費分享,後來每逢大時大節都落腳尖沙咀天星碼頭擺地攤,與路人分享物資。
不過,兩顆溫暖善心卻不被建制賞識,Ellie說,每次擺攤都要和警員或食環署職員周旋,明明是送暖行動,卻要冒「走鬼」風險,因為幾乎每次擺攤都會被警察或食環署職員查問驅趕,她說:「初初都會有啲驚,不過到目前為止都只收到口頭警告或者抄下身份證,沒有真正被檢控,所以會繼續做下去。」
Ellie說,香港人其實很有善心,因為每次擺地攤時都有很多熱心港人捐出物資,只是香港欠一個方便大家的分享渠道。她又指,「友善之牆」的概念應該引入香港,但相信難以完全照搬,「我覺得呢個概念喺香港係行得通,不過要多啲宣傳,如果唔係有需要嘅人可能會擔心被人指責偷嘢,而且最好要有主辦單位看管,否則啲嘢掛上去可能畀人當垃圾清走咗。」
平等分享行動發起人曾醒祥亦認同「友善之牆」的概念,認為可以打破「施」與「受」的局限,建立彼此分享關係,但基於文化差異,「友善之牆」在香港難以實行,「我相信將物資擺出來,好快就會畀人攞走,但攞嘅人唔係真正有需要嘅人,咁係做唔到分享嘅效果。」
社聯:難以「自己需要自己拎」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業務總監黃健偉指,要引入「友善之牆」首要面對「土地問題」,因為本港街頭的牆壁,都屬於私人住宅大廈或商廈,管理較為嚴謹,要在牆上掛勾送暖並不容易,隨時被業權擁有者禁止清走,加上香港執法部門對街頭擺檔管理嚴格,香港只能「望牆嘆息」。他又指,早前社聯舉辦的墟市活動,同樣做到換物分享概念,但當中需要區議會協助方能成事,規模小的自發組織未必可以順利申請。
不過他又指出資源共享的概念在香港日漸盛行,社創基金收到的社企計劃書很多 關於資源共享,但他們普遍使用網上平台聯絡,再實地交收,未必真正做到「自己需要自己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