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熱夜日數創新高 研究:連續熱夜增死亡風險 港島九龍重災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夏日炎炎,七月酷熱天氣警告維持了467小時,破了最長紀錄;熱夜(即當天最低氣溫達攝氏28度或以上)數目亦達21天,同樣是有紀錄以來最多。
中大未來城市研究所與港大研究發現,連續熱夜帶來的健康風險比連續酷熱日更大,熱夜下身體恢復及休息的效果減弱,連續五日可增加6.66%的死亡風險,對劏房戶及有長期病患的長者影響大,建議從城市規劃和建築物設計著手,增加綠化設施。

密集城區的劏房住戶空間有限,部分更沒有窗戶,難從日間吸收的熱力中恢復。(資料圖片)

研究團隊分析本港的天氣及健康數據,綜合不同的酷熱日(日間最高氣溫為攝氏33度或以上)和熱夜的組合數據,指出熱夜增加2.43%的死亡風險,連續五日酷熱日及熱夜分別增加3.99%及6.66%的死亡風險。

天文台早前表示,在高溫室氣體濃度情景下,預料在21世紀每年熱夜和酷熱天氣日數會顯著增加,而每年的寒冷天氣(日最低氣溫12度或以下) 日數會減少。中大未來城市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劉家麟指出,多數人以為只需在日間預防中暑,忽略持續熱夜為健康帶來更深遠的影響。他解釋,夜間較為涼快的環境會為身體提供恢復及休息機會,但熱夜增加,尤其連續數晚出現熱夜,則使恢復及休息的效果減弱,對於密集城區的劏房住戶,部分更沒有窗戶,故難以從日間吸收的熱力中恢復。

劏房戶居住環境難改善,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任超認為,政府應積極解決劏房問題,例如提供更多公屋,改善公屋規劃設計及減低密度。她說,面對氣候變化,本港日後將有更多酷熱天氣出現,甚至沒有冬天,認為政府要措施應對,減低市民健康風險。

酷熱天氣對女性及長者影響大

此外,女性及長者更容易受連續夜間酷熱天氣影響。劉家麟表示,過去有不少研究指出,因女性體內脂肪較男性高,而長者身體機能隨年齡而下降,亦容易受長期病患影響,故影響較大。任超補充指,高溫熱浪引起的健康問題有延遲效應,影響未必即時出現,對於有高血壓、心臟病等慢性疾病的長者,增加身體負荷。劉家麟建議,面對酷熱天氣,市民可透過多飲水、洗澡、保持家居空氣流通等來釋放熱力。

在高溫室氣體濃度情景下,香港每年熱夜數目、酷熱日數和寒冷日數的未來推算。(天文台網站截圖)

港島及九龍成熱夜重災區

研究亦分析2011至2015年天文台氣象站數據,分析夏天日間和晚間的累積高溫時數,以及其差異與地理分布。結果顯示,港島及九龍等地日間酷熱的日數遠較新界郊區少,卻成為熱夜的重災區。

劉家麟解釋,社區內的街道或市區內的小街,其狹窄環境令熱力難以釋放,而在高速公路附近的空曠環境與柏油路亦吸熱及儲存熱力,故土地用途、建築環境、橫街窄巷、空氣流通較差等因素,均會帶來酷熱天氣,當中銅鑼灣及元朗成為酷熱日及熱夜時數均較高的地區。

至於長遠紓緩措施,研究團隊認為需從城市規劃和建築物設計著手,將健康及應對氣候變化納入城市發展考量,例如改善城市和室內的自然通風,以及提高綠化比率,例如加入垂直綠化、平台花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