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袁國勇團隊揭3藥物減病毒感染細胞數量 最高達85%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香港大學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的團隊發表兩項最新研究,其中一項研究發現,有3種正處於研發階段的藥物,當中的化合物能有效減少新冠病毒感染細胞數量,最高達85%;另一項研究則發現一種中和單克隆抗體「mAb 2-15」能令倉鼠體內肺病毒濃度降至現時水平的一千分之一以下。兩項研究已在國際科學雜誌《自然》上發表。
原用於治療骨質疏鬆、伊波拉及克隆氏症
團隊篩選了近12,000種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的藥物和正在接受臨床評估的藥物,證實當中有13 種化合物可有效抑制新冠病毒複製。當中最有效的是一種可用於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藥物(稱為ONO5334)、一種可削弱伊波拉病毒感染的藥物(MDL28170)、一種已開發用於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克隆氏症的藥物(apilimod),分別可以減少了72%、65%和85%的病毒感染細胞數量。
港大微生物學系研究助理教授袁碩峰表示,這三種藥物都安全及可被人體吸收,即使使用很低的劑量,也能令細胞的病毒量減少,他相信研究發表後,藥廠會開始研究有關藥物如何用於治療新冠肺炎。
另外,哥倫比亞大學的何大一教授團隊從五名嚴重患者體內分離出61 種「中和單克隆抗體」,港大研究團隊把其中一種抗體「mAb 2-15」放於金黃敘利亞倉鼠模型測試,先為其中一組倉鼠注入抗體,再令倉鼠受到新冠病毒感染,結果發現有接受抗體的倉鼠體內肺病毒滴度顯著降至現時水平的一千分之一以下。
港大微生物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陳福和醫生指出,在疫苗未面世前,中和抗體或可作為預防及治療的用途,「例如去高危地方之前,或者接觸過確診者後,可以接受注射。」但他強調抗體不能取代疫苗,因接種疫苗後身體會有記憶,可以再產生免疫力,但抗體則較易排出及消失,而且有關抗體在作治療用前,仍有待動物及臨床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