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中大研究:患者糞便菌群較多 樣本發現呼吸道黴菌

新冠肺炎|中大研究:患者糞便菌群較多 樣本發現呼吸道黴菌
撰文:李恩慈
出版:更新:

中大醫學院最新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患者的糞便成分出現明顯改變。部分患者的糞便菌群的多樣性比健康人士高2.5倍,白色念珠菌和耳念珠菌的比例均有增加,而棲息於呼吸道的黃麴黴菌及黑麴黴菌,亦出現於部分患者的糞便樣本。
研究結果於腸胃科已於醫學期刊《Gastroenterology》刊登。

▼政府放寬限聚令 6月19日起新規定▼

政府宣布,6月19日凌晨零時起放寬限聚令,聚集人數由8人,增至上限50人,室內商場活動亦受限。(梁鵬威攝)
政府宣布放寬限聚令,6月19日凌晨零時起食肆每枱不再設人數限制,但桌子之間至少有1.5米距離,或設隔板。(羅君豪攝)
+11

白色念珠菌和耳念珠菌增

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教授和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腸胃肝臟科教授教授黃秀娟率領研究團隊,於本今2月5日至5月12日期間,為本港30名住院的新冠肺炎患者,每星期收集糞便樣本兩至三次作檢測,直至他們康復出院。全部患者均有呼吸道感染病徵,當中四人有腹瀉。團隊將患者的糞便樣本與九名其他肺炎患者及30名健康人士作比較,從而得出研究結果。

研究團隊發現,30名新冠肺炎患者當中,有22人的糞便菌群與健康人士無太大分別,8人糞便中的微生物產生了顯著變化。患者的糞便菌群的多樣性比健康人士高2.5倍,白色念珠菌和耳念珠菌的比例均有增加,而棲息於呼吸道的條件致病菌黃麴黴菌及黑麴黴菌,亦出現於部份患者的糞便樣本。在患者的病毒檢測呈陰性後12天,兩種黴菌仍存留於糞便樣本中。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團隊表示,研究證明了腸道菌群在新冠肺炎的重要角色,認為腸道真菌對發病機理及長期健康的影響,值得進一步研究。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