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海泳】慘劇疑因大浪透支體力 救生員:經驗泳手易「死撐」

撰文:余秋婷 張善彤
出版:更新:

渡海泳自2011年復辦以來,首次有人溺斃,引起大眾對大會安全的關注。有學者指出,維港海面浪大,容易令業餘泳手體力不足出事,建議在賽前留意自己身體狀態,不應「死頂」完成賽事。有拯溺工會則指由於參賽者不乏經驗泳手,往往「死撐」至體力不支才求救,易錯過救援時機。

九拯溺員工會發言人鍾衛文指泳手太多,救生員難察覺個別泳手有異樣。(李澤彤攝)

救生員比例沒國際標準

今早舉行的渡海泳中,一名46歲的男子在賽道中段暈倒遇溺,送往東區醫院後終告不治。另外,一個約60歲的女泳手亦遇溺,現於深切治療部留醫,情況危殆。

現場有不少選手表示特別大浪,浸會大學體育系副教授雷雄德指,海面多浪對業餘泳手而言,很易令體力透支。他指遇上大浪時,泳手要保持鎮定及警覺性。對於有指大會救生員與泳手比例不足,雷雄德指國際沒有統一的指引,以美國為例是1:20,而英國則為1:6-8,難一概以論,要視乎水域的海浪大小、盲點數目等再作安排,而救生員與泳手間的距離亦沒有一定標準。

兩位遇溺者被發現時已失去知覺,救生員將他們拉上獨木舟,再轉上快船送上岸。(有線電視截圖)

港九拯溺員工會發言人鍾衛文認為,救生員的數量視乎主辦方願意撥多少資源,指大會安排約130名救生員是可以接受,但需要有經驗的救生員參與,因為參加者都懂泳術,往往體力不支才求救,亦不易展現驚慌的神態,救生員難以辨認,「今次遇溺者救上艇已經失去知覺,在水中已有一段時間,可能錯過了最好的救援機會」。

建議增機動艇並安排演習

但鍾衛文就質疑,大會安排救援物資不理想,因為救泳手的獨木舟僅能用作浮物支撐,如果要接走遇溺者,一定要用機動艇,而現時亦有內置引擊的機動艇,不會對泳手造成傷害,可以在較近的距離準備作救援,能加快救援工作。

鍾衛文又指,即使參加者要先參加水試,在45分鐘內完成1,500米,惟水試於泳池進行,其水流、水溫和波浪等情況與實際有距,建議增加水試時間,提高參賽門檻。雷雄德則建議,主辦單位應事前舉行演習,讓大會及救生員熟識施救、送院程序,以最短時間將遇溺者送到醫院。

渡海泳今早舉行,一名泳手疑體力不支,送院搶救後不治。(李澤彤攝)

缺氧三分鐘已可致命

港大急症科臨床助理教授林沛堅則,指當泳手缺氧長達3至5分鐘,氧氣無法輸送到心臟及腦部,心跳有可能會停頓,細胞亦會開始壞死,急救成功率會越來越低,當每分鐘心跳延遲一次,生存機會便會下降10%。林沛堅建議,運動期間尤其沒有定期運動習慣的市民,若出現心胸痛,暈眩等徵狀,應即時終止活動,切勿「死頂」,並盡快求醫。

維港泳自2013年起新增不設名次的優悠組,為讓泳手輕鬆暢游維港,翌年起所有優悠組泳手須於繫上浮泡,浮泡一旦飛脫有機會被取消往後參賽資格,當時主辦單位強調可提高賽事安全,惟今年仍發生悲劇。

ho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