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口馬蹄蟹遭掘蜆人士夾住拋來拋去 WWF促列限制進入生態敏感區

撰文:黃金棋
出版:更新:

今日(20日)為第一屆「國際馬蹄蟹日」,本港馬蹄蟹主要分布在西面水域,大嶼山水口灣更是極少數的「瀕危」中國鱟棲息地。水口近年成為旅遊熱點,每逢假日整個海岸都會擠滿數以百計掘蜆的遊人,環保團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香港分會 於水口進行生態調查發現,掘蜆密集區域與馬蹄蟹活動位置重疊,有遊人將馬蹄蟹「夾住拋來拋去」,又有人疑帶走馬蹄蟹,遊人掘蜆恐進一步威脅這馬蹄蟹的存活。WWF建議政府在馬蹄蟹密集地區設立生態敏感區,限制遊客進入。

彭莉恩(左)表示,調查發現遊人掘蜆密集區域與馬蹄蟹活動位置出現重疊。(WWF提供)

港可找到兩種馬蹄蟹 數量近年減九成 

有「活化石」之稱的馬蹄蟹早於4.75億年前已存活在地球上,現時在香港可找到的品種為圓尾鱟和中國鱟,而中國鱟更被評為「瀕危」物種。現時全世界只有四種馬蹄蟹,在香港已可找到其中兩種。除了在進化史上有極高的價值外,馬蹄蟹的藍血在提取後可製成「鱟試劑」,檢測由細菌產生的內毒素,廣泛應用於檢測醫療藥物。但在棲息地受人為干擾、過度捕獲作食用等威脅下,本港近年馬蹄蟹數目已急劇下降90%。

為了解水口灣的生物多樣性,WWF於2018至19年共進行了19次生態調查,分別是旱季七次和濕季12次,範圍包括記錄馬蹄蟹所在位置和大小、收集遊客掘蜆行為數據等。WWF在調查中共紀錄了60個馬蹄蟹數據,一日中最高紀錄到約22隻,全部都是年幼的馬蹄蟹。

調查發現遊人掘蜆密集區域與馬蹄蟹活動位置出現重疊。(WWF提供)
+1

幼馬蹄蟹沙灘生活約十年 遊人或未察覺而踩死

WWF項目經理(海洋保育)彭莉恩表示,調查又發現遊人掘蜆密集區域與馬蹄蟹活動位置出現重疊;而進入水口有兩個入口,其中一個入口行至沙坪時,亦會路經馬蹄蟹活動較密集區域。

她解釋,幼年馬蹄蟹會於沙灘上生活約十年,成年後才會遷到海底生活;到繁殖季節,又會順着潮漲到沙泥灘上交配產卵。然而因保護色等原因,遊人或未能察覺沙灘上的馬蹄蟹,可能踩死體積細小的年幼馬蹄蟹;掘蜆時亦或掘到馬蹄蟹所產的卵,「啲卵只係好似大粒嘅沙,呢啲活動都會影響到馬蹄蟹存活。」

WWF在調查中共紀錄了60個馬蹄蟹數據,全部都是年幼的馬蹄蟹。(WWF提供)

曾有遊人將馬蹄蟹「夾住拋來拋去」 促政府加強保育

彭莉恩又指,曾觀察到有遊人將馬蹄蟹「夾住拋來拋去」,亦聽聞過有遊人帶走馬蹄蟹,恐干擾其棲息。今日(20日)為第一屆「國際馬蹄蟹日」,WWF會在大嶼山水口向遊人介紹如何保護馬蹄蟹,亦會試行鼓勵掘蜆人士減少進入馬蹄蟹密集地區。

WWF又建議政府加強對生態敏感海岸地區的保護,應在馬蹄蟹密集地區設立生態敏感區,同時規範外圍地區掘蜆活動。WWF認為,香港現時只有約5%的水域被劃定或擬定為海洋保護區,促請政府加強保育海洋,在2030年或之前將30%水域劃為海洋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