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仍受腸道惡菌影響 中大研益生菌配方紓緩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最新研究首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有嚴重的腸道微生態失衡,即使病人康復出院後仍持續。
中大利用總體基因體學分析出患者的腸道內,其中4種益生菌數量較健康人士少一半,或致患者染疫後病情惡化,團隊繼而研發出益生菌組合配方,望三至四個月內可製成益生菌補充劑推出市場,有助增強免疫力,亦較現有的益生菌產品更穩定、活菌量更高。研究已於國際醫學期刊《Gastroenterology》發表。
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於今年2月至3月收集15名在威爾斯親王醫院留醫的新冠肺炎患者的糞便樣本,與15位健康人士對比,涵蓋病情輕微至危殆程度,包括兩名危殆病人。其中9名患者入院時有發燒,1人有腹瀉,結果顯示患者不論有否腹瀉,全部人的腸道亦有嚴重的微生態失衡,致病惡菌增加的同時,助抑制病毒入侵的益菌則減少。
患者腸道內4種益生菌數量較健康人士少一半
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指,研究揭示患者腸道有23種細菌可令患者病情惡化,各種惡菌的增幅介乎10%至90%不等,患者腸道內與免疫力相關的普拉梭菌數量亦較健康人士少。而被喻為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大門」、ACE2受體亦可見於消化道,人體腸道內原本有4種益生菌可抑制ACE2,惟確診患者的樣本顯示,該4種益生菌數量較健康人士少一半。黃秀娟續指,病人即使康復出院後兩星期,腸道微生態失衡的情況仍然持續。
中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系主任陳基湘解釋,不同傳染病如流感患者,都有腸道微生態失衡,惟過往未曾針對冠狀病毒做相應研究,今次研究首次提供了科學數據證明新冠肺炎患者的同受腸道微生態失衡所困擾。
至於患者腸道失衡是否直接由新冠病毒引致,陳基湘承認研究暫未完全解答疑團,提出有兩個可能性,部份患者或因原本已有失衡,令其感染病毒後病情更嚴重,另一情況是患者原本的腸道健康,感染病毒之後便失衡。
下階段將做臨床研究 探討益生菌作治療的可能性
團隊其後再擴大研究範圍,分析150名來自本港各醫院患者與1,500名來自本港及內地的健康人士的腸道微生態,150個患者有10%病情嚴重,約10至15人情況危殆。團隊遂利用大數據成功研發出相應的益生菌組合配方,分為成人與小童兩種配方。
中大醫學院院長及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形容,今次研究具突破性,除新型肺炎確診者外,健康人士都可能受腸道微生態失衡影響,故首階段先以益生菌補充劑形式,望令市民可將補充劑加入食品中,增強免疫力。
陳家亮續指,研究團隊下階段將做臨床研究,招募新型肺炎康復病人及其他市民參與,研究益生菌補充劑能否變成藥物,以作治療病人用途。
與大灣區公司合作生產 望數月內推出市面
今次部份研究項目獲食物及衞生局醫療衞生研究基金資助,中大醫學院已就發明於中國及美國申請專利,黃秀娟透露,正與大灣區內如深圳、福田等地的創科及食品公司合作,望三至四個月內可製成益生菌補充劑並推出市場,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助增強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