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華白海豚數目跌80% 珠三角剩2000條 環團促2024設保育區

撰文:黃金棋
出版:更新:

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華白海豚被列為「易危」品種,本港附近海域的中華白海豚數目近年亦銳減。環保團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香港分會今日(2日)發布緊急行動計劃,指出現時珠三角一帶水域只剩下約2,000條中華白海豚,香港數目過去15年更下跌80%
WWF專家形容,「現時是拯救白海豚最後機會」,並指須兩岸跨境協調,以及收緊規例等。團體又列出多個「核心區」,包括龍鼓洲區、南大嶼山及西大嶼山區等,要求政府2024年之前成立海豚保育管理區,以及將水底噪音納入環境影響評估等。

+2

WWF今日表示,與多間團體,包括漁農自然護理署、內地環保組織等。WWF海洋保育主任吳嘉怡表示,現時中華白海豚面對多種生存威脅,包括沿岸發展及建築工程等,令白海豚棲息地喪失及退化;另外亦有不可持續、破壞性的非法漁業等亦令食白海豚食物供應不足。

因此WWF推出《中華白海豚緊急保育行動》,希望穩定及恢復珠三角白海豚種群,計劃建議覆蓋白海豚主要棲息地的核心區及緩衝區進行管理,包括劃定大嶼山海豚保育管理區,以將對白海豚的人為干擾和威脅減至最低。

WWF促將白海豚恆常用作覓食、交配的活動的主要水域列為核心區。本港水域範圍內的核心區包括龍鼓洲區、南大嶼與西大嶼區、索罟群島區,以及被列為歷史核心區的大小磨刀區,即以往有白海豚頻密出沒。WWF建議在核心區優先推行保育措施,亦須管制船隻航行速度等。

另外團體亦建議設緩衝區,為白海豚生態走廊,可允許進行影響不大的人類活動。WWF提出在核心區和緩衝區內,應禁止任何建築工程和養蠔活動;並建議延長季節性休漁期,加強巡邏及執法機制,以打擊非法及破壞性漁業活動。而除將水底噪音納入環評外,亦建議修復紅樹林及其他濕地生境,以增加漁業資源及改善水質。

WWF推出《中華白海豚緊急保育行動》,希望穩定及恢復珠三角白海豚種群。(黃金棋攝)

吳嘉怡解釋,以往的白海豚保育方案均是由政府在發展後提出,形容是「先破壞後保育」,並舉機場第三條跑道為例子。她指今次行動希望令政府採取更積極角色,如主動成立保育區。她又認為,拯救白海豚須兩岸跨境協調,故今次行動中與國內組織合作,同步推出活動,稍後亦會舉行公眾參與活動,如網上聯署等。

WWF海洋保育主管麥庫克 · 勞倫斯(Laurence McCook)博士認為,中華白海豚是香港、澳門、廣東共同擁有的特別物種,亦在三地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假若這標誌性物種絕跡,無疑是一宗全球悲劇(World Tragedy)。因此他指各地政府、企業以及市民須抓緊最後機會保育中華白海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