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歷史科|教育局撰文:題目超越考生能力 不要讓教育專業蒙羞
2020年中學文憑試(DSE)歷史科(世史科)涉及中日關係的試題引發風波,題目問及考生是否同意「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的說法,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日前以傷害國民感情等理由,要求考評局取消相關試題,引起教育界反彈及不滿。
教育局副秘書長康陳翠華今日(17日)在教育局專欄「局中人語」發表文章,重申相關試題「設題已有問題」,有關試題距離可接受的考核題目水平甚遠,未能有效全面客觀評估考生的成績,教育局要求取消有關題目,目的為保障考生的利益。她同時呼籲所有在不同教育崗位或職位的教育人士反思教育的使命,「不要讓教育專業蒙羞!」
今年DSE世史科問及考生是否同意「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的說法,要求參考資料及就自己所知解釋答案。惟試題引起建制團體及部分教育團體不滿,教育局局長楊潤雄上周五(15日)要求考評局取消該試題,明日(18日)將派員到考評局了解出題及審題機制。
教育局副秘書長康陳翠華今日(17日)晚上以「歷史教育所為何事?」為題,在教育局網上專欄「局中人語」撰文。她表示,歷史教育重視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的能力,其中一種常用的教學方式是教師提供全面的史實和不同角度的評論資料,讓學生通過思辯建立分析、判斷能力,作為正確價值觀的基礎。
康陳翠華:侵略、屠殺、種族清洗等 不應引導學生討論其正面價值
康陳翠華說,有時該方式亦可應用在評核題目甚至是公開考試中,但她稱有幾方面的原則必須遵守,首先該課題是基於歷史研究屬於有足夠空間可供中學生考生討論的史事人物;但一些牽涉大是大非的題目,例如侵略、屠殺、種族清洗等,完全不應引導基礎教育階段學生討論其正面價值,也不可能有國家會放在課本,甚至試題中讓學生討論其利弊,她指:「這是基於人類良知的共識,也是學生對承受慘痛經歷民眾同理心的教育。」
資料的重要性與日本侵華暴行相比完全不成比例
她續指,日本於1900至1945年間多次發動對華侵略,造成數以千萬計的同胞喪生,隨即批評道:「有人嘗試合理化此命題,硬說此是開放題題型,考評技術層面可以容讓學生得出「弊」多於「利」,甚或百害而無一利的結論,這是完全失焦的詭辯。」康陳翠華認為,實際課程和正常教學也不會與中學生探討日本侵略為國家帶來的「利」,她提出三項反問:「所謂『利』如何衡量?對誰人有『利』?與戰爭中人命傷亡怎可比較?接受外國的援助和被外國侵略是否可以說成是可互相量度、互相比較、互相抵銷的『利』和『弊』?」
康陳翠華認為,以高中的課程的深入程度,還未達到仔細分析二十世紀上半葉中日的複雜關係,故要求中學生在約20分鐘內「就自己所知」來處理該題完全不合理,也沒有意義。她又認為,所提供的資料都只偏向日本在20世紀初對中國的援助,資料的重要性與日本侵華暴行相比完全不成比例,試題只提供1905年及1912年的資料,導引考生透過不完全的資料,評論一個在較大時空發生的事件,因此她判斷該命題偏頗、極不理想。
教育局:絕非以政治干預考試
康陳翠華強調,當執行課程及評估的過程中出現問題時,尤其是涉及教育及考評等機構,教育局有職責維護教育專業,並基於保障學生及公眾利益而採取相應行動,予以糾正。
她認為,有關試題距離可接受的考核題目水平甚遠,未能有效全面客觀評估考生的成績,教育局要求取消有關題目,目的為保障考生的利益,「在教育的議題上教育局不是無關的第三者,也不是純粹資源提供者而不須負責教育的質素。因此教育局對試題表達看法和提出處理的意見,絕非以政治來干預考試。」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認為,「不要讓教育專業蒙羞」的呼籲,應是康陳翠華給自己及教育局官員的忠告。他認為,今屆歷史科試題並無偏離出題傳統,因此當局指試題資料具引導性的說法不成立,截至目前,教育局仍未分析整條試題,未有一個完整說法。他又指,若教育局了解設題原意後仍堅持,相信只會繼續引起公憤。
葉建源指,從未收到有學生投訴指試題超出能力水平,又批評教育局目前缺乏合理的處理程序,決策過程馬虎。他相信,就擬定試題方面,考評局的水平遠高於教育局,考評局具有足夠經驗,完全明白考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