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首辦天台墟市 助基層靠手藝賺錢

撰文:余秋婷
出版:更新:

政府未設完善墟市政策,有民間組織向康文署成功申請,首次利用葵涌榮芳街市天台設置市集,設置25個攤檔,讓長者、婦女、年青母親、少數族裔參加者利用手藝賺錢。
有基層母親一直渴望開小店,售賣自家手工製飾物及嬰兒服裝,惟租金太貴,「唔知要賣多少,才足以交租」; 亦有六旬老人未合資格領長生津,前來擺檔、盼賺錢交租,「對於我們這班沒有津貼的老人,賺得少少都已經好重要」。十元八塊的小生意、數百至千多元的進賬,足夠這群檔主甘之如飴。

Tammy自小喜歡製作手工藝,認為墟市可讓她得以發揮所長。(余秋婷攝)
雖然墟市位置較為偏遠,但仍吸引一定人流,有一家大小同來購物。(余秋婷攝)

墟市免租 吸引基層母擺賣

35歲的基層媽媽Tammy今日到場擺攤,售賣自家手工製飾物及嬰兒服裝。她育有一對子女,丈夫是裝修工人,她形容「一個人做,四個人食,有工開就有錢,有工開就冇錢」,一直想賺外快,但由於女兒僅5歲,Tammy難以全職上班。

Tammy自小喜愛做手工藝,曾經想過與朋友開店,惟租金太貴,即使人流少的街市,亦要索價1萬、難以負擔,「唔知要賣多少才足以交租」,她認為墟市讓她發揮所長,亦能賺取外快。

按以往經驗,每次擺攤能賺取500至2000元不等,她會把錢儲起,作應急之用,甚或留作養老,她認為香港婦女欠保障,沒有上班的婦女既無強積金、又未有全民退休保障,所以要未雨綢繆。

珍姐重拾年輕時的製衣手藝、至今仍未生疏,大約10分鐘就可以製作出一個小布袋。(余秋婷攝)

昔日製衣女工 今重拾手藝

另一位基層檔主珍姐快將65歲,她自16歲起從事製衣業,直至40歲出頭時、工廠北移,令她失去工作,於是專心照顧病母,生活開支由其他兄弟姐妹承擔,她則靠積蓄生活。

珍姐無業轉眼20年,至近日珍姐接到一張宣傳單張,得知可以在墟市擺買,她於是重拾手藝、自家製作多款布袋發售,標價由20至50元不等,希望賺錢交租,問及期望賺多少外快?珍姐笑言: 「無得諗賺幾多,只係博一博,畢竟我售賣的不是必需品,不是人人有用。」

珍姐又期望3個月後符合資格領長者生活津貼,可改善生活,「對於我們這班尚未領取津貼的老人,賺得少少,都已經好重要。」

現場亦有少數族裔女生擺攤,在石頭上手繪特色圖案,充滿異國風味。(余秋婷攝)

墟市營業6小時 審批3個月

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首次向康文署申請,在葵涌榮芳街市場天台兒童遊樂場舉辦,現場共25個攤檔參與,由下午2點營業至晚上8時。不過中心早於7月遞交申請,3日前才正式獲批,中心助理服務幹事方志睿認為審批時間偏長,因為目前未有墟市政策,各部門只能透過不同地區經驗互相借鏡,期望政府訂立正式制度,方便不同團體舉辦活動,協助基層市民自力更生、發展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