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不足以改變基層學生困境 學者:扶貧應在競爭前

撰文:何敬淘 周婷
出版:更新:
香港中文大學。(資料圖片)
周基利認為,長者未來數目只會不斷增多,政府要對症下藥幫助他們。(資料圖片)

八大清貧學生人數、比例皆跌,教育大學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周基利認為,無論再增加專上學額,抑或調整入息審查限制,都不足以改善基層學生面對的困境;而過去政府着重減低基層父母的財政負擔,卻忽略了父母本身亦是子女重要的學習資源,「以外國的例子看到,貧困家庭父母多靠謾罵管教,亦不懂刺激子女的多元發展」。

他認為政府要早在學生幼年時開始介入。「西方國家提供許多資源予基層家庭的孩子,以家訪的方式教導家長如何管教孩子,亦會以早期教育的方式提升智能,從而促進基層日後發展的機會。」他表示,美國有研究指此等早期介入的社會回報極高,對長遠發展甚為有利。

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建議政府深入研究,到底是因為入息審查機制過緊,抑或清貧生升學機會早被削弱。(吳鍾坤攝)

議員:應增公共教育體系資源

周基利又指出,挫敗感對學童的影響深遠,政府不能漠視「贏在起跑線」的氛圍下,中產家庭向子女大量投入教育資源,基層學生面對的劣勢,「如果他們在小學的成績已經不理想,會有一個累積的效應,影響自尊心和長遠發展。」

周基利建議政府向個別貧窮地區入手,向取錄較多基層學生的學校提供額外資源,以縮減學習資源的差異。

教育界議員葉建源則認為要改善公共教育體系,增加中、小學資助,並以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開始,「政府要想辦法消減教育的階層分化,有錢人始終較有優勢,我們不需要敵視他們,但要確保窮人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不受影響。」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