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個行車天橋路段或駁位閒置 最長39年 申訴專員:錯過發展時機
香港交通繁忙,時有塞車,申訴專員公署今日(5日)發布調查,發現香港有不少已建成的行車天橋或接駁口一直閒置,卻未有任何發展計劃,質疑浪費珍貴的道路資源,以及是否涉及規劃和行政失當。
調查表示,現時在13條道路上,有共29處閒置的行車天橋路段或接駁口,所有涉事路段均閒置逾10年,其中司徒拔道山村台對上的接駁口,更已閒置39年,直至申訴署調查後,運輸署方研究相關工程的必要性。申訴署認為,問題反映涉事道路一直未能推展,甚至錯失推展「黃金時機」,或淪為真正的「斷橋」;附近抱受擠車之苦的市民,只能「望橋興嘆」,建議相關部門檢視閒置路段。
▼13處閒置天橋或天橋接駁口的位置▼
13條幹道共29處閒置路段或接駁口
申訴署報告表示,政府建造行車天橋時,或會預留接駁口,用作將來擴展道路網絡,減低將來擴建工程時對交通的影響;部分發展計劃會分階段推行,預先建造相連的行車天橋路段或接駁口,可方便下階段工程接駁至新建路。
報告指,根據運輸署、路政署和土木工程拓展署提供的資料,現時在13條位於不同地區的幹道或道路上,有共29處閒置的行車天橋路段或接駁口,涉事路段基於地區交通發展,在規劃時事預先建造,部分已有發展計劃;不過亦有部分因不同原因,仍維持在規劃階段,未有具體的發展時間表,以致一直閒置。
▼13處閒置天橋或天橋接駁口的詳情▼
報告審研部分個案,提到1970年代後期,政府於沙田區規劃T4號主幹路,土拓署為了沙田路、城門隧道公路和青沙公路日後可與T4接駁,在興建時預留了共四處的接駁口,並指如在T4興建時方作天橋接駁工程,可能造成嚴重及持續的交通擠塞。
到2006年10月,土拓署終將T4工程計劃刊憲,不過到2007年5月,沙田區議會通過動議,要求政府擱置計劃,於是署方重新審視。運輸署之後作交通評估,認為T4仍有需要,再到區議會討論,不過議會認為無迫切,押後討論。到2018年1月,土拓署於區議會上匯報改良過的T4走線及工程,終於獲同意。不過沙田路的接駁口早於1984年完成;城門隧道公路的1990年完成;青沙公路的兩個接駁口,亦在2008年完成,即4個接駁口已閒置12至36年。
閒置最長達39年
連接沙田T4號主幹路的接駁口雖已閒置多年,仍有發展規劃,惟調查指,有4個位置仍未有規劃,當中司徒拔道山村台對上的接駁口,閒置時間最長,達39年,當年由工務司署負責建造。根據分區計劃大綱圖及發展大綱圖則,該接駁口附近的一段司徒拔道,已預留空間作將來擴闊道路之用,運輸署於2019年初才展開究,檢視擴闊的必要性和推展時間。
另外,城西道行車天橋均益大廈對出的接駁口,已閒置23年,當年西隧公司負責建造。調查報告指,接駁口原本是預留作七號幹線(後改名為四號幹線)的堅尼地城至香港仔段公路,不過在策劃期間,由於填海引起的法律問題、走線方案,或技術困難等,都有相當大挑戰,結果政府至今未有時間表和具體計劃。
在西九龍走廊近欽州街的閒置天橋,至今亦閒22年,報告指天橋於1988年完工後曾開放,但因附近一帶的發展計劃,興建了富昌邨,最終於1998年停用至今。之後在2015至2019年期間,天橋曾有非法棄置的建築廢料,路政署接獲3次投訴。運輸署研究後,認為現有道路已足夠應付交通需求,正商討清拆,以騰空地方。
報告引述運輸署稱,部分未有規劃的接駁口已建造逾30年,並無保存相關的詳細背景資料,但認為應為當年預留予接駁擬建道路。該署稱,未有任何計劃連接該些接駁口,不過拆卸或改建涉及額外公帑,工程期間亦會影響附近交通,故現時不宜拆卸,署方會再研究部分接駁口。
至於閒置路段是否有其他用途,運輸署指,部分路段於高架行車天橋,又沒有行人路接駁,限制了其用途。署方又承認,原有規劃方案受到不同程度修訂,預留路段未必可配合新方案,如之後確定不會再使用,將考慮拆除。路政署則稱,會主動研究在行車天橋的接駁口及相應橋面範圍,種植及護養植物,以美化道路環境。
申訴署批錯過發展黃金時機
申訴署表示,司徒拔道山村台對上的接駁口、大坑道大寶閣門外的接駁口、大潭道近紅山廣場的接駁口都已閒置逾30年,附近不時出現交通擠塞,但沒有資料顯示,相關部門曾定期檢視接駁口規劃,直至申訴署主動調查後,運輸署方表示於2019年開始研究相關道路工程的必要性和推展時間。
申訴署批評,周邊環境在過去30年,已有不同程度變化,即使當局有意規劃,都可能受制於周遭環境,認為可能已錯過發展的「黃金時機,最終或會一籌莫展,令該些接駁口淪為真正的『斷橋』」,浪費珍貴的土地資源。申訴署建議,土拓署、路政署和運輸署應定期召開跨部門會議檢視閒置路段的發展情況,加強與地區人士游說,回應反對意見,並建立綜合的資訊平台,讓公眾查閱全港各區擬建道路的相關工程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