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鳥會首定位裝置追蹤 有小白鷺全年留港棲息 促保育魚塘濕地
香港觀鳥會首次以「定位追蹤裝置」研究鷺鳥移動習性,發現4隻於新界西北魚塘捕捉的小白鷺戴上追蹤器一年或以上,當中有兩隻全年留港,夏天會留在后海灣的天然泥灘及魚塘棲息及覓食,另外兩隻以安徽省合肥市為繁殖地,但他們在冬天均會回到香港新界西北魚塘棲息,反映保育魚塘濕地的重要性。
香港觀鳥會獲漁護署批准,在2017年底起為15隻小白鷺戴上追蹤器。該款追蹤器採用太陽能運作及需要人力回收數據,重量僅12克,佔小白鷺體重3%以下,每天可記錄12個GPS位置,小白鷺體重亦必須有400克或以上,有關數據會被儲存在其背上「小背囊」。在這15隻戴上追蹤器的小白鷺中,有8隻記錄超過30日的GPS位置,當中分別有兩隻可判斷為候鳥(則每年回港度冬)及留鳥(則全年留港繁殖及度冬)。
該會在2018年1月底為四隻小白鷺戴上追蹤器,其中兩隻分別在同年3月底及5月初開始遷徙,飛行三日跨越1000至1200公里抵達安徽省合肥市附近一帶農地,分別停留29日及122日,前者估計繁殖失敗,再轉移到其他濕地覓食繁殖;後者則估計成功覓得配偶及經歷築巢、孵蛋及育雛等工作,牠們最後再回到香港后海灣過冬,其中一隻更在本港魚塘濕地一帶生活237日。
此外,有一隻小白鷺自2018年初至去年初均沒有離開香港,活動範圍圍繞后海灣一帶泥灘和魚塘,範圍由南生圍、米埔自然護理區至深圳灣紅樹林。除了顯示部分小白鷺是全年留港棲息的留鳥,更反映后海灣一帶的濕地擁有豐富資源合食物,是鷺鳥棲息、覓食、晚棲及繁殖的重要生境。
高級研究專員彭俊超表示,小白鷺是本港數量最多的鷺鳥,繁殖期平均記錄約800隻在港棲息繁殖,並從調查結果反映小白鷺具「區域忠誠度」,不太喜歡冒險及喜歡重返自己熟悉地方,若魚塘被填土,令原本在該處棲息鷺鳥遷移去鄰近魚塘,衍生「同種相爭」;若魚塘被荒廢或長滿雜草,也會影響其生活判斷,故無論是魚塘或濕地均有重要保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