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補貼】陳恒鑌倡補貼門檻下調至200元 陳帆料開支增近九成
政府2019年推出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並於今年起將政府補貼提高至三分之一,即每月交通開支多於400元後,每1元可獲0.33元補貼,補貼金額上限為每月400元。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今日(15日)出席立法會會議,回應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恒鑌建議將補貼門檻下調至200元,他預料建議將令政府開支增幅高近九成。他多次重申,推出計劃目的是針對交通費用負擔較重的市民,故現時補貼門檻訂為400元有背後理由,認為是合適安排。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恒鑌今日於立法會上口頭質詢,問及當局會否將現時400元的補貼門檻下調至200元,以及將所有紅色小巴及街渡路線一併納入計劃範圍。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表示,計劃推出首年共發放補貼總金額約19億元,即每月平均發放補貼約1.6億元,平均受惠人數約220萬,人均補貼金額約73元。倘將現時補貼門檻由400元下調至200元,陳帆表示按照最初計劃,全年補貼金額開支將會由23億元增至43億元;按優化計劃的開支預算則會由約31億元增至58億元,故不論是原計劃或優化計劃,其開支增幅均高達接近九成。
陳恒鑌遂指,現時平均每月領取補貼金額高於200至300元的市民僅佔少數,倘補貼門檻下調,受惠人數將增至過百萬人,質疑政府拒絕下調門檻的原因;同時又問及,政府昨日(14日)宣布將2元乘車優惠擴至60至64歲人士,其開支預算有否變化。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陸頌雄則形容,近年通漲「猛於虎」,質疑多家公共交通營辦商,包括新巴城巴及天星小輪分別申請加價,政府補貼計劃亦須同時惠及更多市民。
陳帆解釋,公共交通營辦商屬自負盈虧性質,故營運費用增加有需要申請加價。而交通補貼計劃推出目的是減輕市民交通開支費用負擔,猶其是針對居住偏遠地區、洗費較高的市民,故認為現時訂定補貼門檻為400元是「合理安排、有背後理由」,且表示首年計劃每月平均惠及220萬人,與政府估算相約,希望確保公帑運用得宜。至於昨日宣布的紓解民困措施,相關數據則未備有。
對於將更多紅色小巴及街渡納入補貼計劃,陳帆則指截至去年12月31日,已有17條紅色小巴及10條街渡路線納入計劃,稱此類型營辦商收費不用審批且較靈活,故運輸署將與相關營辦商作緊密聯繫。
而當局亦會就其他補貼計劃細節,包括領取補貼流程、領取地點覆蓋面等作出檢討,料今年第4季完成。陳帆補充,計劃推行初期有部分市民未有在3個月期限內領取補貼,其後延長期限至同年8月,補領金額及人數亦很少,故認為現時領取補貼限期為3個月亦是適當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