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回顧】入理大靠叫喊聲找傷者 義務急救員:唔希望有下次

撰文:陳倩婷
出版:更新:

回顧2019年,《逃犯條例》修訂以及隨之而來的連串反修例事件,為香港帶來史無前例的衝擊,影響着每一名香港人。《香港01》於年終訪問不同人物,透過他們的故事,回顧過去一年的社會大事。
於11月17日發生的「理大圍城」持續13日,是過去半年以來歷時最長的「陣地戰」,校園變「戰場」,從校園離開約逾千人,多數被捕或被登記身份。
化名「K」的義務急救員在警方封鎖前離開理大,當時他與其他急救員商討過後,決定分批疏散以免集體被捕。本身是醫生的他坦言,曾想過留下幫忙,但顧慮太多,亦指提早離開當「逃兵」的感覺不好受,「再有嘅話我都會去。」不過他直言,「當然唔希望有下次。」
(2019年回顧人物訪問系列之七)

+3

聖誕假日前夕,K與記者回到理大附近走了一圈,自11月29日後,校園已由校方接手,外人如果從水馬的夾縫間窺探,只會與保安人員四目交投,看不出「戰場」的痕跡。

K是在11月17日中午進入理大校園,當日得知警方打算進入校園以及使用更大型武力應對,預期可能出現嚴重傷亡,K與相熟的醫生隨即趕往理大,希望幫得上忙。這天,是K第一次進入衝突核心區提供義務急救。

理大一役後,校園被黃色水馬圍封至今,K與記者在外圍邊走邊談。(張浩維攝)

校園內遇少年 傷者背部灼傷紅腫

當時警方在校園外不斷發射催淚彈,而在校園內與K對望的,是一些目測只得14、15歲的青少年。K憶述傷者數量多,場面混亂只靠聆聽傷者的叫喊,「佢哋識得嗌,例如食咗催淚彈要鹽水,或者畀嘢『乸親』。」他與同伴就憑這些叫喊聲定位,提供救援。

警方當日出動兩架水炮車及兩架裝甲車,是反修例衝突中規模最大的一次。K處理過的傷者有人被水炮車混入化學物質的水柱射中,整個背部灼傷紅腫,其他傷勢包括擦傷流血、呼吸困難等。

↓↓反修例風波持續逾半年↓↓

+23
提早離開理大,令K自覺似逃兵,他坦言感覺難受。(張浩維攝)

警方圍困前退場 自覺似「逃兵」感覺不好受

K說,當日很擔心傷者人數漸增,又怕帶備醫療物資不足,亦曾憂慮自己會否同告被困被拘捕。K坦言當時無想得太多,「我淨係知道我要幫人,見到有傷者就盡能力幫。」隨着事態發展,警方公告要求所有人離開理大,或採進一步行動,K與同行人商討過後決定分批疏散,K最終在傍晚前離開校園,距警方圍封校園行動,只差數小時。

「心情好複雜,都驚會影響自己的事業。」K坦承擔任義務急救員亦有風險,「我個心係想再留低……感情上會覺得想留下,但理性上未諗好。」他之後見到有身穿「急救」字樣反光衣的人在自己離開後「排排坐」被捕,感覺不好受,「其實大家都係幫人,好似我走咗唔使俾人拉,有啲對唔住留低嗰班人。」

理大一役之後,K即使只參與集會亦會隨身帶備醫療物資。(張浩維攝)

批警方圍困翌日才容許紅十字會進入救

義務急救員在示威現場不時被質疑是「假救護」,在K眼中,急救員着眼點是見到有人受傷,他們便去提供救援。示威傷者留在校園,警方至翌日傍晚才容許紅十字會派員入內救援,作為醫生,K批評警方做法未有顧及基本人權,「完全唔理傷者,純粹係要佢哋投降……唔可以因為你話要拉示威者,連基本人權都唔理。」

醫護的角色在政治參與上相對較被動,近日有醫護成立新工會,或發起工業行動,雖然醫管局管理層明言將嚴肅跟進,但K認為醫護罷工並非一定錯誤。他認為醫護同樣是普通人,有人權、也有自己的立場與看法,亦有必要發聲,若罷工可選擇暫停非急性如專科門診服務,不影響市民使用緊急醫療服務。

倘再有類似理大圍城的情況,K表示自己仍會選擇救人。(張浩維攝)

願壓抑內心驚恐再救人 「佢哋係需要幫手嘅」

與記者談到醫院內的被補人士的情況時, 一隊10數人的防暴警察剛好巡經,K的談話聲漸弱,轉過頭來時,眼中盡顯不知所措。

記者問過他兩次,倘再有下次如理大圍困般的情境,他會如何選擇。初時,他的答案是「未諗好」,要顧慮事業、家人想法及自身安危,要面對感情與理性間的拉扯,心情複雜。

至訪問的末段,他的答案有所改變:「再有嘅話我都會去。」記者追問,如果因被控暴動罪而賠上醫生牌呢?K答得字字鏗鏘:「我諗都唔驚,如果個個都咁驚,就無人理佢哋……當然唔希望有下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