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回顧】醫護憂不信任蔓延 馬仲儀醫生:每個市民我都會醫治

撰文:陳倩婷
出版:更新:

回顧2019年,《逃犯條例》修訂以及隨之而來的連串反修例事件,為香港帶來史無前例的衝擊,影響着每一名香港人。《香港01》於年終訪問不同人物,透過他們的故事,回顧過去一年的社會大事。
過去半年,香港隨街可見千瘡百孔,但背後更嚴峻的影響,未必由破碎的一磚一瓦反映: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消失殆盡,不同群組亦無意尋共識。
示威傷者懼到公立醫院求醫,生怕被「藍醫」舉報;又有傳受傷警員在醫院遭到「黃醫」折騰而轉到私家醫院。公立醫院醫生被捲入其中,站在風口浪尖,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馬仲儀醫生重申醫護人員的專業:「每個病人嚟到,我都用返我知識層面去睇佢嘅問題;出面街嘅市民受傷,我都覺得係我嘅病人」。
醫生按《日內瓦宣言》宣誓,承諾「病人的健康應為我首要的顧念」,這是馬仲儀多番發聲的初衷,但面對被質疑支持某一陣營,她只能臉帶無奈,並指見到警員情緒躁動亦會擔憂他們心理健康,「會諗佢哋有無心理健康或者壓力問題,我醫生的instinct(本能)都會喺度。」
(2019年回顧人物訪問系列之二)

馬仲儀受訪時表示,所有市民都是自己的病人。(羅君豪攝)

「每個受傷市民都是我的病人」​

攝影記者拍攝一輪過後,馬仲儀脫下醫生袍與記者詳談,但脫下白袍並不等同可放下醫生的天職。她多番強調,自己的專業是每個病人來到眼前都會照顧,除了利用自己的醫療知識去處理其問題,亦涉及醫生的道德標準價值,「所以點解我覺得,我出面街的市民……我個市民受傷我哋會發聲」,重覆出現的「我」字,顯示作為醫生的擔當。

市民的定義甚廣,馬仲儀在公營醫療系統服務,更覺每人都是自己的病人,包括在新聞畫面前,示威衝突中的每一個人。

部份警員在處理示威事件時情緒激動,作為醫生,馬仲儀坦言曾擔憂其心理健康。(資料圖片/曾梓洋攝)

見警員情緒噪動 憂慮是否有心理或壓力問題

警員也是市民,醫生又是否關心警員?馬仲儀見過有年輕警員情緒激動,擔憂整個警隊都變得躁動且敏感。「我會諗警員如果成日喺呢個心理狀態,其實都好唔健康。」她強調也關心警隊的心理健康,「會諗佢哋有無心理健康或者壓力問題,我醫生的instinct(本能)都會喺度」。

過去半年,警隊領取合共9.5億元加班津貼,馬仲儀認為加班不可能無上限,因已有疲勞過度致猝死的往例,「但今時今日,你可唔可以講『可能你哋真係要睇一睇醫生』?」她隨即自答,「你唔講得㗎嘛,評論任何關於警隊嘅野,除咗歌頌以外都係會被人批評。」

示威傷者漸增,醫護與警方之間的關係緊張,警方於6月底暫時不安排警員駐守院內警崗。(資料圖片/鄺曉斌攝)

憂醫護專業被政治立場凌駕扭曲

社會氛圍走向兩極,馬仲儀坦言憂慮醫護專業會被不同立場的人或評論扭曲。她提到,有警員於觀塘被割頸受傷,據她了解該警員到醫院後已第一時間獲醫護恰當處理,手術成功傷口亦癒合得很好。惟事隔幾日,網上有人上載該警員的傷口照片,質疑醫護的手勢不佳,「刻意將傷口縫得差」,最終迫使醫管局要發聲明反駁,指皮瓣輕微外翻有助傷口癒合。

反修例示威浪潮至今,已有逾6,000人被捕,但期間曾發生男警員闖入產房的舉動,令人反思病人私隱與押解被捕人士之間的平衡點。馬仲儀指,過往有犯人在羈留病房,警員未必坐床邊,若有醫療步驟要做,警員會留在簾外,即使空間不足,要警員暫到病房外亦無問題,她擔憂過往的常態與共識已不復再。

馬仲儀認為,現時「專業」易被扭曲,即使表現專業亦有可能被批評。(羅君豪攝)

市民對公僕有期望

馬仲儀不評警員是否專業,但她指出,醫生與警員的共通點,在於兩者都以服務市民為宗旨,以社會利益為首要考量。

過往大眾對警隊評價正面,到今日「解散警隊,刻不容緩」等負面口號不絕於耳,馬仲儀強調,醫護人員要專業與良知的平衡,「如果醫管局叫我今日要有50%病人出院,因為要有位,我睬你都傻!我覺得個病人唔好,就唔可以出院。」

所屬工會曾因發聲明,而被批評為「黑醫護」,馬仲儀指,協會往往只針對市民的安全及健康發聲。(羅君豪攝)

工會身份發言帶來壓力:有心理準備

反修例示威風暴自6月起爆發,馬仲儀正好在6月6日接任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HKPDA)會長一職,以往該會主要為公共衞生事件發聲,而由6月12日起,該會亦就社會事件發聲。馬仲儀坦承感疲怠,「哇又嚟?又寫statement?」

不過,PDA的社交媒體專頁曾在發聲明後遭網民湧至批評,指罵他們是「黑醫護」,隨之而來的是針對個人的批評,自此她使用社交媒體會更加謹慎,雖然自由度減少,但她同意這是公眾人物發言的代價,「做會長預咗。」

↓↓反修例風波持續逾半年↓↓

+23
馬仲儀曾為新工會的集會站台,呼籲更多人加入。(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望新舊工會互補不足

現時HKPDA合資格會員約6,000多人,近日各界均有新工會成立,醫護界亦迎來幾個新工會,其中醫管局員工陣線的宗旨表明可能發起工業行動,而新任醫管局主席范鴻齡隨即表明,不會接受員工罷工,將嚴肅跟進。

馬仲儀指自己的工會難以如新工會般旗幟鮮明,因有會章的限制,但亦希望日後可與新工會互補不足。至於醫護應否罷工向來屬敏感議題,馬仲儀認為本港過於依賴公營醫療,令罷工更難達共識,醫管局作為公共事業營運者,工業行動一定有影響,風評好或壞視乎時機、出發點及做法。

但馬仲儀亦憂慮罷工行動不會令政府聽民間聲音,「係咪咁desperate(絕望)?係有少少。」她形容罷工是令政府回應的最後一個和平方案,「某程度上都係政府迫出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