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東北】田地復歸政府 農夫難捨青蔥翠綠:好快變成私樓

撰文:王潔恩
出版:更新:

「種菜唔講得師傅,最緊要天老爺,一個颱風吹埋黎,就可以催毀你所有心血。」
務農40年,農夫阿戴最懂敬畏大自然,但未料到與惡劣天氣鬥智數十載,拿走他田地與心血的,卻是政府的發展步伐。
新界東北發展終於步入收地階段,阿戴在馬屎埔村耕種約40年,眼見鄰近的農地陸續被發展商圍封,時代巨輪在轉,農地變成工地,翠綠轉換成黑白荒地。阿戴的農田在離場前已要面對水荒、水浸,「做農夫40幾年,第一次收成咁差!」他與這塊田的僅餘日子,始終籠罩揮不去的陰霾。
新界東北系列之一

阿戴在粉嶺馬屎埔村默默耕田40年,身後的風景隨年月變遷,高樓大廈拔地而起。(盧翊銘攝)

阿戴的農田分為「上田」和「下田」,全由他一人打理。田上綠油油一片,泥上有一粒粒白點,細問下才知是肥料,「泥土缺水,啲肥料溶唔到,先會見到白色一點點。」馬屎埔村民盧先生說。

平日阿戴靠井水為農田供水,但自今年9月起,附近的「原址換地」地盤挖地,井水自此所剩無幾,連水桶都能看得見。(盧翊銘攝)

走到水井一看,井水所剩無幾,連水桶都能看得見。阿戴說,昔日井水至少十呎深,但自9月起,由於旁邊是恒基「原址換地」的地盤,當工程開展挖地,井水便漸漸流失,「正常的話,枸杞一個月可以剪到40籮,而家得十幾籮,連芹菜都生到一高一低。」眼前農田看似一片生機,但細看下便見一個個空位,都是菜壞死後留下的位置。

一邊耕田 一邊動工 各自忙碌

政府2013年推出「原址換地」,幾經拉鋸,恒基最終完成粉嶺馬適路地盤的「原址換地」手續,政府尚未收地,恒地工程卻率先上馬。地盤就在阿戴的農地旁,平日阿戴耕田,在旁的地盤就動工,各有各忙碌。機械開動的聲音,彷彿在為他耕作40多年的農地倒數。

發展商圍鐵絲網 雨天農地水浸

在發展的巨輪下,昔日馬屎埔一望無際的農田,不少已被發展商圍封。圍上重重鐵絲網後,良田變荒地,阿戴亦被圍走了二萬多呎農地。

做農夫,最忌打風落雨。不過,對阿戴而言,現時即使下毛毛雨都要擔驚受怕。他說,旁邊的農田被恒基圍封,該處雜草叢生、無法去水,今年4月的一場黃雨,足以淹浸他的農田,蔬菜被逼報銷,整年都不能回本,猶如白忙一場,「𠵱家落普通大雨都水浸,啲菜一浸就死…做農夫40幾年,第一次收成咁差。」

明年第三季遷出

阿戴是全職農夫,天未亮就到農田,將收成帶至附近的菜場變賣,小睡一回再落田耕作,直至天黑。這樣的生活持續了40多年,農地捱得過陰晴幻變的天氣,卻躲不開收地的命運。

他的農地被劃入新界東北的前期工程,眼前的青蔥翠綠,料明年第三季就要遷出。盧先生望一望地圖,無奈道:「𠵱度好快就變成私樓。」

阿戴從前居住在農田旁的小屋,惟十多年前被恒基收購,後來更發出律師信,如今正租住附近的單位。(盧翊銘攝)
阿戴將租用回來的土地,用40多年的血汗打造如今的農田,惟即將要被政府收回發展。(盧翊銘攝)

「貼錢」復耕感無奈

阿戴至今已年近70,本可弄孫為樂,但卻對務農依依不捨,「人最緊係做嘢,有能力梗係想做,好過問政府攞鐵錢!」不足一年後,他的農地將被收回,雖然政府提供復耕的土地,但處境隨時比現時更差。

盧先生解釋,現時政府拒絕「耕住合一」,惟復耕的位置偏遠,有農地更緊貼邊境的鐵絲網,根本無交通可達,而附近亦不設任何銷售點,農夫須額外租車才能將蔬菜送出。他說,連計住宿設施租金、來往農場的交通費,以及運送蔬菜到批發市場的貨車錢,一年開支9.4萬元。「這已經是農夫接近一年的收入。」阿戴說。

「說到底,政府根本想封殺本地農業。」阿戴看著眼前遲早不保的農田,唏噓的說出這一句。

收割的一刻,是農夫最快樂的時光。(盧翊銘攝)
說到底,政府根本想封殺本地農業。
阿戴

新界東北發展已進入發展階段,地政總署引用《收回土地條例》,由12月27日起,將收回784幅私人土地(涉及的面積約68公頃)以及被九個墳墓所佔用的土地(涉及的面積約752.8平方米),以推展在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第一階段工程,受影響土地的地權,由上述日子起,已被政府收回。

第一階段發展計劃包括新發展區的前期及第一期地盤平整以作新市鎮發展、粉嶺繞道及相關基礎設施工程,涉及收地及賠償金額料達14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