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研究:東江水價格高致水務署長年虧損 倡發展再造水

撰文:黃金棋
出版:更新:

本港現時有80%食水來自東江水,惟費用昂貴。智庫思匯政策研究所今日(17日)發表報告指,本港對東江水依賴只會日益增加。然而根據現行供水協議,無論本港實際使用多少水,仍需繳付全額費用,故購買東江水成本較條文訂明的還要高,更令署方長年虧損。
研究所又指,水務署計劃推出海水化淡、再造水及回收雨水等方法增加水資源,然而當中只有海水化淡可供飲用。研究所認為署方計劃不夠進取,建議須發展替代水源減低對東江水依賴,藉此控制成本,並重新審視採用海水化淡作為後備水源的必要條件。

智庫思匯政策研究所今日(17日)發表報告,建議須發展替代水源減低對東江水依賴。(黃金棋攝)

思匯政策研究所進行「可持續水務系統 – 邁向多元化的水源」的研究報告,從水資源對氣候的抗禦力、可持續性、技術可行性及公眾接受程度的方面,評估本地集水、東江水、海水化淡及再造水等水資源。

在本地集水方面,報告指每年本港約30%食水來自天雨,但水塘之間缺乏有效的排洪隧道,每當遇上大雨,水塘便會滿溢。根據水務署資料,在2009年至2014年間,水塘每年平均流失1,980萬立方米原水。研究所高級顧問陳琦認為,本地集水雖成本低,但抗禦氣候變化的能力亦低,而擴充水塘亦不太可行。

香港食水八成依賴東江水,圖為東江東莞段。(資料圖片 / 鍾偉德攝)

在東江水方面,現時協議採用「統包總額」模式,即確保本港每年最多得8.2億立方米供水。然而過去10年本港平均每年用6.4億立方米東江水,僅2011年達到上限,惟無論本港實際用水量是多少,仍需繳付全額費用,過去10年成本便倍增至47.6億港元。

東江水龐大費用更令水務署長年處於虧損狀態,每年依靠立法會撥款補貼。陳琦認為,東江水源亦受天氣因素影響,故本港須發展替代水源減低對東江水的依賴。

政府將斥資91億元建將軍澳海水化淡廠,料日後可供應本港一成用水。(水務署圖片)

近年水務署發展海水化淡,報告指說海水化淡在天旱時期能提供可靠水源,但需要投放很多能源,電力是目前生產和輸送淡水所需電力的6至8倍,對環境可能造成破壞,甚或加劇碳排放的問題。

研究所資深學人李煜紹表示,現時東江水供水協議將於2020年到期,他建議港府可考慮與廣東省部門重新談判協議的性質,減低東江水每年保證輸港上限,穩定東江水價格。 他又指,水務署現時計劃只將2.5%的循環再造水作非飲用用途,規模不大,建議應設立更進取的願景,訂立以20%再造水作非飲用用途,包括淡水沖廁、建築工業及政府部門用水。李又稱,水務署及渠務署之間應建立更緊密的協作。

陳琦(左)認為,本地集水雖成本低,但抗禦氣候變化的能力亦低。(黃金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