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過度依賴購物式旅遊 業界:旅業跌到咁差係自食其果

撰文:李慧妍
出版:更新:

反修例風波衝擊下,剛結束的內地「十一黃金周」假期,整體訪港旅客銳減逾三成,平均每日僅16個內地訪港團。儘管政府上月底宣布多項支援業界措施,包括免旅行社牌照費、退還會費及培訓津貼等,但主打傳統景點觀光、購物遊的旅行社受重創進入「寒冬期」,而主攻本地深度遊的導賞團,所受影響則未至於太嚴峻。
有經營深度遊的業界人士認為,過往本港旅遊業嚴重傾斜內地市場,只注重購物、美食,未有致力推廣本土文化、社區古跡等深度遊,認為現時正好有時機讓業界轉型,開拓多元化市場,重塑香港旅遊業形象。

傳統旅行社受重創進入「寒冬期」,而主攻本地深度遊的導賞團則未至嚴峻。(資料圖片 / 李澤彤攝)

業界:示威者毫無保留表達對旅業發展不滿

近年本港旅遊業發展興旺,但在表面繁榮的背後,任誰都知業界發展過於單一,高度依賴購物旅遊,即使政府偶有推廣主打本地文化特色的「深度遊」,例如去年的施政報告亦強調會推廣地區深度遊,但一直成效不顯著。持續逾4個月的反修例示威浪潮,進一步曝露旅遊業轉型緩慢的問題。

本地深度遊旅行社「活現香港」創辦人之一陳智遠直言,目前政府對旅業的紓困支援措施屬杯水車薪、治標不治本:「政府應該反思,今次(示威浪潮)除了反對《逃犯條例》,亦有針對旅遊業,如紅磡、土瓜灣等。正是以前未有理會這種旅遊模式對社區的不良影響,引起當地居民的不滿。現在大家將不滿毫無保留地表達,直接針對主流旅行團,沒有辦法再避、不去改變現況。」

他認為,業界要思考以往吸引遊客的事物,是否仍有效,如不斷推介購物、熱門景點等:「其他國家城市經歷社會動亂、恐襲,但恢復很快,原因是他們有真的文化吸引力,令旅客不能不去。如倫敦恐襲後,想看大笨鐘的還是要去倫敦;法國近期的黃背心運動,但要了解中世紀歷史、喜歡法國文化,就不能不去巴黎。」

我們正積極落實各項措施,包括推廣地區深度遊,讓旅客體驗香港的地道生活文化和地區特色。
2018年施政報告
陳智遠認為,政府及旅遊業界可趁現時的情況作轉型,開拓多元化市場。(資料圖片 / 鄧倩螢攝)

購物團可抽佣 深度遊賺「辛苦錢」

反觀香港卻沒有積極地把獨特的社區文化、古跡視為旅遊業的主要賣點,並加以保護和傳承,他概歎:「旅遊業跌到這麼差,是自食其果。」即使政府多次宣傳深度遊,惟缺乏業界配合:「比起傳統旅行團,導遊可在購物中抽佣,我們(深度遊)是沒有的,賺錢辛苦很多,需要的人手是要具備相當多的知識去介紹。」

另一本地深度遊旅行社「好好過生活導賞」創辦人及顧問何佩柃(Ling)則坦言,受社會環境影響,深度遊市場亦「靜咗」:「本身內地客不太喜歡深度遊。不過,我們的市場是面向全世界,只要海外旅客敢來港,我們都會安排行程;亦有一半旅客擔心安全問題,而取消旅行。」

何佩柃認為,近年本港深度遊行業努力發掘文化導賞,希望能更好推廣新式旅遊模式。(好好過生活導賞網頁圖片)

在連串警民衝突期間,警方於多區發射多枚催淚彈,有化學工程師團隊採集樣本分析後,指出催淚煙內和化學物質可殘留長達三星期。何佩柃批評警方在多個社區內發射催淚彈,其殘留物影響當區居民健康之餘,亦破壞旅客觀感:「我們制定行程前會事前到現場『踩線』,好似深水埗前一晚衝突完,翌日我們再去仍會聞到殘留的催淚煙味,其實旅客也會聞到。」她透露,現時已避免上環、深水埗等的導賞團路線。

深度遊發展欠規範 待政府正視

至於本地市民或學生的導賞團,則多數改為郊區進行。對於港府向業界推出一系列支援措施,她認為可酌情增加培訓津貼,讓導遊趁此機會自我增值。

除了受示威浪潮影響之外,從事深度遊的業界,亦長期面對行業監管不善、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何佩柃稱,由於行業出現無牌經營的生態導賞團,情況愈趨增多且以「平價搶客」,不利業界健康發展:「如果是帶外地旅客就需要跟從條例,申請導遊牌照等。政府要正視這個問題,一視同仁或者放寬要求。」

▼2018施政報告要點▼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