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條例】內媒報道的沉默與喧囂 學者:激起民族情緒嚴防效仿
反對修訂《逃犯條例》的爭議和衝突,自6月9日大遊行開始,本港和海外傳媒一直高度關注,從議案的核心、激烈衝突的場面、港人不滿警暴的訴求,都一一報道。不過,內地傳媒早期對香港的和平示威未有跟進,到7月才有所報道,焦點是對準矛盾升級後示威者的暴力行為,社交網站亦多與官方聲音和應,當中不乏假新聞,同時全數刪除與主旋律不同的討論。曾任職鳳凰衛視的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閭丘露薇,以及研究內地社交網站刪除帖文的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副教授傅景華,均認為內地傳媒激發民族主義情緒,是要防範內地民眾效仿香港的示威。而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則認為,媒體只報道暴力場面無問題,因為和平遊行不夠突出「顏色革命」的特徵。
內媒喧囂系列
(一)內媒報道的沉默與喧囂 學者:激起民族情緒嚴防效仿(二)內地網上只容一種聲音 民眾難汲取歷史教訓
6月初反修例風波爆發,6月9日和16日的兩次遊行,主辦方民陣指分別有103萬和200萬人參與,警方指前者高峰時有24萬人,後者僅統計原定路線,有33.8萬人。兩次大遊行銅鑼灣到金鐘的街道人如潮湧;6月12日催淚彈在雨傘運動後再現香江,特首林鄭月娥從堅持將修例草案硬闖到急速「暫緩」,那個星期的香港成為全球新聞焦點,惟在內地卻幾乎「寂靜無聲」。當時閭丘露薇身處內地,她憶述指,身邊的內地朋友對當時香港發生的事情毫不知情,內地傳媒幾乎沒有報道。
7月21日成報道轉捩點
《香港01》統計新華社、中央電視台和《人民日報》三間中央級傳媒的報道(見表),發現他們僅在2月港府提出修例之初有零星報道,口徑與特區政府一致。到6月12日,示威者阻止立法會如期二讀草案,警方用催淚彈、橡膠子彈等武力清場,當日林鄭三度發表電視講話,形容金鐘一帶的警民衝突是「暴動」。翌日央視僅在微博報道外交部回應記者的說法,《人民日報》海外版亦在13、14日連續兩日發表社評譴責暴力。之後內地官媒冷處理香港的局勢,整個6月針對香港的報道和評論,主要集中在經濟民生和大灣區機遇等。
7月1日,一年一度的七一大遊行已非香港的新聞焦點,部份示威者在晚上成功衝入立法會破壞,是香港立法機關首次被佔領及攻擊。當晚新華社隨即刊出《香港各界譴責反修例激進分子暴力衝擊破壞立法會》,《人民日報》海外版在7月3日亦刊出《暴力禍港者必須嚴懲》的社評。自此內地傳媒開始報道香港的示威,但真正令內地民眾開始熱議評論的轉捩點,是7月21日。
民陣「7.21」遊行後,示威者包圍中聯辦,向國徽投擲油漆彈;當晚在元朗,一些自稱愛國的白衣人,無差別攻擊西鐵站附近的市民。香港的新聞焦點集中在元朗,但內地傳媒則對塗污國徽極為敏感。當晚新華社的報道,就指污損國徽是「公然挑戰中央政府權威、觸碰『一國兩制』原則底線」,反之元朗的無差別攻擊,內地媒體僅有少量報道警方拘捕行動的消息。
官方傳媒從冷處理到大篇幅報道暴力衝突,然而社交網站則嚴控討論,微博、微信公眾號刪除大量與香港遊行和衝突有關的相片。傅景華認為,如此處理手法,令內地民眾無法了解香港反修例運動的脈絡,「他們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遊行,遊行又是怎樣井井有條進行的,這一點和後面的暴力是分不開的。」
防止內地民眾效仿示威
曾任鳳凰衛視全球新聞總監、深諳內地傳媒運作的閭丘露薇分析,內地官媒的處理手法與處理2014年雨傘運動如出一轍,「一開始(判斷運動)規模不是很大,持續時間不長,官方認為或許壓一壓就過去了;然而當運動規模變大,(就由)防守變成主動去塑造一個官方口徑的現實。中國有自己的宣傳機器,又有控制輿論的平台,這樣並不難。」
內地媒體將事件與暴力掛鈎,激發受眾的民族主義情緒,她認為這並不是新手段,內地官媒無論是對於疆獨、藏獨、台獨都是如此,主要是用來防止內地民眾支持和效仿香港的示威,「污名化這個運動,令內地民眾認為這些人都是不愛國、否定中國人身份,是一直以來的手法和策略。」
除了選擇性報道暴力場面,官媒亦有主動散播一些未經證實的消息。8月11日示威衝突中,一名女子在尖沙咀懷疑被警方布袋彈擊中右眼重傷,當晚本港傳媒就廣泛報道,她受傷時眼罩有一枚布袋彈卡在其中。本港警方從未證實傷者的身份及她受傷的原因,但中央電視台已急在官方網站和微博報道,稱傷者被「豬隊友」同伴以鋼珠誤傷,又以「網友爆料」為消息來源,發布相片稱傷者曾在示威中派錢,更用上「丟人現眼」的字句。相中人其後向《香港01》澄清自己並非「爆眼」傷者,而她手持現金的相片早在6月時拍攝,否認當時在派錢。不少港人指控央視發布假新聞,該則新聞和微博至今並未刪除,央視未有澄清和回覆質疑。
付國豪遇襲 「有片、有相、有soundbite」
8月13日,《環球時報》記者付國豪在香港機場被示威者襲擊,期間高叫「我支持香港警察,你們可以來打我了」,內地從中央到地方傳媒均有轉載,更是社交網站最熱門的話題。傅景華說,當晚的事件,是內地傳媒主動出擊全方位報道香港局勢的開端,「有片、有相、有soundbite(金句)。」之後內地除了中央級的傳媒外,不少省市的傳媒機構均派採訪隊到香港,除了集中報道暴力示威的畫面,亦大篇幅報道支持警察的活動,以及警方記者會等,但港人對政府或警方不滿的聲音則全部欠奉。中央電視台英文頻道CGTN直播多場警方記者會,但到記者提問環節前便停止。
9月4日林鄭月娥發表電視講話,宣布正式撤回修例。當晚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的兩則香港新聞,並無報道此消息,新華社亦在近兩個小時後才發布短稿《林鄭月娥:就打破困局提出四項行動》,並無標出撤回修例這個新聞重點。當晚新華社更刊出文章《沉重的底色與扭曲的方向——香港修例風波背後的一些社會深層根源》,並無集中報道暴力,而是探討香港的深層次矛盾。至於林鄭的「退讓」,則在內地網上引來批評。
胡錫進指和平遊行非「暴徒」
對於內地傳媒由「靜」變「動」報道香港局勢,傅景華認為,內地傳媒處理反修例風波的態度轉變,原因是「讓中港矛盾撕裂,為下一步鋪路,(內地)民眾對香港不滿,日後如何激烈的(鎮壓)措施都會有支持。」但他覺得中央同時不希望民情無限升溫,例如香港的局勢已與中美貿易戰掛鈎,若民情太高漲,一旦要在談判中妥協,就難以控制。
近三個月來,內地傳媒多用「暴徒」、「港獨」等字眼,泛指支持反修例運動的港人,不少港人認為內地傳媒報道偏頗。《人民日報》旗下的《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早前接受《香港01》訪問時指,並不認為合法和平遊行的人都是「暴徒」和「港獨」,《環球時報》亦不希望因此而增加中港矛盾,但他承認並無報道警方被指使用過度武力、涉嫌違反警例執法的細節,反問細節是否重要。
劉兆佳:報道要突出顏色革命特徵
劉兆佳認為,香港的亂局是由美國及台灣勢力在背後煽動而起的嚴重暴亂,內地傳媒的報道,是為了在中央一旦要出手止暴制亂時準備輿論基礎。「示威遊行的和平一面不夠突出顏色革命的特徵」,他覺得內地傳媒只報道暴力場面並無問題,而本港和西方傳媒亦曾誤報過新聞,與內地廣傳假消息無甚分別。
上文節錄自第179期《香港01》周報(2019年9月9日)《從修例風波報道 看內媒的沉默與喧囂》。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