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條例】李立峯:獨立調查可即時降溫 政府或錯失最後時機
反對修訂《逃犯條例》的示威衝突,從6月9日開始,訴求是撤回修例。但到了金鐘612衝突後,警方使用橡膠子彈及催淚彈清場,很多人受傷,但特首林鄭月娥將事件定性為暴動,民怨進一步升溫,令此後遊行和示威逐漸形成五大訴求:撤回修例、撤回暴動定性、撤銷檢控被捕人士、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追究警隊濫權、立即雙普選。
近日愈來愈多界別要求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除了傳統民主派,還有前高官、總商會、宗教界甚至公務員聯署。一直觀察和調查反修例示威的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李立峯認為,獨立調查委員會或是可即時令局勢降溫的方法,但過去一個多月,林鄭錯失多個時機,要調查的衝突事件愈來愈多,一旦民情再爆發,獨立調查亦難以挽救局勢。
李立峯專訪系列
民情分析:激進行動接受度高 仍有界線不可越
獨立調查可即時降溫 政府或錯失最後時機
無大台、不割席抗爭 不同光譜既合流又制衡
政府明顯地退後一大步便可以降溫,如果政府也不願意去做,只會令示威不斷升級,不會停。
拒設委員會等於invite示威者衝擊
李立峯相信今次反修例運動涉及的人數眾多,示威者各有不同的訴求,惟過去三周,他們清晰提出五大訴求中,以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在社會中獲得最多討論。
近日,多名前高官、商界、宗教界輪流發聲明,促請政府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李立峯認為,這是對政府的一個警號,「全世界都呼籲你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但政府都不做,即等於invite(邀請)示威者去衝。」他表示,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是政府現時為局勢降溫的最重要方法,雖然有委員會不等於解決問題,但至少可以為政府取回一些民意。
愈來愈多社會賢達施壓
從事傳播學研究的李立峯解釋,民意是由很多不同的社會持份者所組成,他們可以是示威中最核心的前線勇武派、物資支援組、和理非派,較外圍未有參加示威的中間派,以及一些社會賢達。他說:「政府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至少會令外圍和中間人士『暫時收貨』」,相信委員會至少可為政府爭取半年至一年的調查時間作為冷靜期。
「政府明顯地退後一大步便可以降溫,如果政府也不願意去做,只會令示威不斷升級,不會停。」但是李立峯坦言,政府已多次錯失降溫的時機,「獨立調查委員愈遲愈難做。」因為現時調查的範圍太大,觸碰問題太多,包括6.12警民衝突、7.1示威者闖入立法會、7.14沙田新城市廣場警方圍捕示威者、7.21元朗白衣人無差別襲擊及警察不作為等事件。
錯判民情 補鑊來得太遲變失效
為何政府會多番失去最佳時機?李立峯分析指,與政府收集民意的機制失效,以及錯判其後局勢發展有關。他表示,如果6月9日當日,政府隨即宣布暫緩修訂,便不會引發其後6月12日的警民衝擊等的連串事件,「6月10日、11日說暫緩,可能事情已經完結。但出了事才說暫緩已經不足夠。」
李立峯以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的劉兆佳,於6月9日大遊行後,將上街原因歸咎外部勢力,聲稱「若今次通過修例後,沒有什麼事情發生,社會情緒會逐步平伏」的言論為例,認為政府如劉兆佳般錯估局勢。
諮詢架構由超級建制派主導 對民情全不掌握
過去在褫奪立法會議員資格、明日大嶼等事件上,社會確是出現很大反對聲音,但政府在立法會內因夠人夠票通過議案,令政府產生錯覺可以繼續以強硬態度推行政策。
李立峯指出,政府在改組中央政策組後,主要靠三個方面收集民意,一是立法會內的民意代表,二是政府各種的事務委員會,以及三的閱讀媒體的報道,但他批評「今次運動顯示這些制度是完全失效,在過去十年八載毀壞、敗壞到無法發揮效用。」例如立法會的議席、事務委員會的委員由「超級建制派」組成,令政府在過去對民情完全不掌握。
不信任累積 愈遲獨立調查愈難收科
李立峯強調,示威者現時對政府的不信任絕不是一、兩個月的事件所造成,「你(政府)不顧一切地去推行政策,的確民情表面上會減退,但並非民怒不存在、不累積」,當累積到一個點便會爆發,「民眾對你的機制一早已經失去信心,所以先解決不到問題。」
示威持續接近兩個月,李立峯覺得不能再說政府會低估民意,「因為在6月已經『衰過』一次」,相信過去三周,無論公開或私底下向政府表達意見,使政府不再「離地」。但政府何為遲遲不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在他眼中是「政治問題」,林鄭月娥或中央政府一直評估讓步可能會發生的後果。
融入長遠民主運動
反修例運動最後如何走下去,無人能預計,但李立峯分析,從早期就單一議題的示威,到之後再次提出「我要真普選」的口號,可見市民是看到根本性的制度問題。而這次示威,亦會與其他地方或歷史上的示威一樣,融入到整個民主運動中,會有人深耕社區,籌備年底的區議會選舉,長遠是思考政改和普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