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條例】李立峯民情分析:激進行動接受度高 仍有界線不可越

撰文:勞顯亮 麥凱茵
出版:更新:

《逃犯條例》修訂的爭議持續一個多月,接連多個周末都有大型遊行,更有嚴重的警民衝突,反修例的聲音持續高漲,過去的周日(21日)示威者衝擊中聯辦,警方發射橡膠子彈、海綿彈、催淚彈驅散;同一晚元朗有大批白衣人在西鐵元朗站內外無差別攻擊市民,「白色恐怖」籠罩全城。警方反對7月27日「光復元朗」的遊行,更令不少人擔心之後會爆發嚴重衝突。
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李立峯,在過去多次的遊行現場,與其他學者一同做問卷調查。初步數據發現,愈來愈多人認同,若政府一意孤行,激烈行動可以理解,從7.1遊行的83.5%,到7.21遊行的超過九成。他認為目前行動上及意識形態上,都不斷激化,但示威者的激進行為仍有界線,亦受不同光譜的同行者約束,一旦越過界線,就難估計民情。

李立峯專訪系列

民情分析:激進行動接受度高 仍有界線不可越
獨立調查可即時降溫 政府或錯失最後時機
無大台、不割席抗爭 不同光譜既合流又制衡

回歸22周年的七一當晚,示威者衝入立法會,塗污區徽。(資料圖片 / 羅君豪攝)

啟示:「和理非」支持者覺得衝擊者代發聲

李立峯教授一直以傳播學的角度分析民情,與袁瑋熙、鄧鍵一、鄭煒等幾位學者,在過去多次遊行現場做問卷調查,發現遊行人士對激進行動的接受程度「前所未有地高」。其中一條問題,是「政府一意孤行的時候,抗爭者採取激烈行動是可以理解的」,在七一遊行當日的一千多名受訪者中,有83.5%認同;到了「7.21遊行」,比率超過九成。

李立峯說,七一和7.21遊行規模不同,參與後者的人是反修例運動更堅實的支持者,但從數字變化上,可以看到「和理非」(和平、理性、非暴力)支持者,都同情和理解激進行動。「大家很同意,我衝不衝一回事,但都覺得衝擊的人都是為我去發聲。」

另一條問題是「我理解他們的行動,但不接受他們的行動方式」,有三成多人贊同。李立峯分析說:「不認同行動方式,但如果你要做我也無法阻止,是政府逼出來、逼不得已才做的。」

中大教授李立峯分析,愈來愈多反修例運動參與者,接受激進行動。(盧翊銘攝)

意識形態、行動同升級

從612包圍立法會,同月示威者兩次包圍警察總部,到7.1衝入立法會,7.21大遊行後示威者衝擊中聯辦,「激化已經發生,行動愈來愈勇武,起碼心態上,一個月前梁家傑無可能說『暴力或可解決問題』。」李立峯分析,無論從行動上還是意識形態上,衝擊都不斷升級,但至今仍然有界線未有逾越。

意識形態上,從衝擊立法會到衝擊中聯辦,對準的除了特區政府,更是中央駐港機構。衝擊中聯辦後,香港的示威登上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京官和建制派的譴責用詞亦升級。但同一晚,元朗發生白衣人無差別襲擊,李立峯直言「客觀上令中聯辦和特區政府,無法將公眾討論或新聞焦點,集中在中聯辦攻擊。」

對於北京來說,塗污國徽亦是意識形態上的激進化。李立峯說,這樣也可能令某些「和理非」支持者卻步或不認同,界線或是開宗明義宣揚港獨。

7月14日,沙田遊行後,警方在新城市廣場圍捕,警方與示威者都有多人受傷。(資料圖片 / 李澤彤攝)

一旦越線 民情或轉向

至於行動上激進的界線,則是示威者使用的武力或衝擊對象。「運動的支持者主要是對物件的破壞」,即使對警察衝擊,也有抗辯的理由,例如不主動襲擊,沙田是遇到包抄、推撞時的反抗。李立峯認為,這是目前大多數人對武力界線的理解,「如果示威者逾越了這條界線,就很難去顧及,是否還得到很多人支持。」

在整個反修例運動中,李立峯分析參與者有三大板塊:傳統的「和理非」、使用連登和Telegram的年輕人、最前線的勇武派,三者互相尊重又互相制約

他分析過去兩個月民情是動態的,「要看政府一方會不會犯很大、很明顯的錯誤,如果有很明顯的錯誤,客觀上是幫助到運動。反之若是單方面示威者犯錯,就會幫助到政府。」如7月14日沙田新城市廣場嚴重衝突演變成困獸鬥,7月21日元朗黑夜中警方不作為,令政府繼續失分。

7月21日晚,元朗有大批身穿白衣人士,無差別攻擊西鐵站內外的市民。(資料圖片 / 香港01記者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