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衝擊】學者:政府勿簡化為青年問題 忽略社會深層次矛盾
大批示威者於7月1日衝入立法會,令大樓設施嚴重損毀,特首林鄭月娥罕有地於7月2日凌晨4時見記者,譴責暴力行為,重申日後會加強與青年溝通。
有學者指出,政府不應將反《逃犯條例》爭議簡單歸納為青年問題。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李立峯指,政府忽略社會積累已久的怨氣、嚴重貧富差距等深層次問題,而推動修例過程不聽民意,亦並非只有年輕人反感。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表示,政府若繼續單向溝通是無補於事,「最大問題唔係用咩途徑聽,而係聽到佢哋聲音後,能唔能夠聽得入耳?會唔會有政治禁區?」
包圍警總有八、九成屬30歲以下年輕人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李立峯自6月9日民陣遊行起,均在抗爭現場進行民調。李表示,初步數據顯示,6月9日及16日的兩次民陣大遊行,約一半參與者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6月21日包圍灣仔警察總部當日,年輕人佔八至九成,而以他現場所見,當中不乏中學生。
李立峯認為,年輕人參與反《逃犯條例》行動的原因與其他參加者一樣,對政府推行修例過程中漠視民意反感,「有百萬人上街都唔聽。」他認為,年輕人一直不滿香港社會不公,政策向富人傾斜,對前景感暗淡,「唔係單憑自己努力就會得到一啲嘢,例如安居樂業」,但過去幾年問題均未有改善,積怨越來越強。
社會深層次問題累積、怨氣重 非僅青年問題
近日政府不斷強調日後施政要以青年為本,多放下身段聆聽年青人聲音。李立峯認為,政府不應將反《逃犯條例》運動單純歸因年輕人問題。他指,背後涉及政府管治態度偏聽、民間溝通機制失效、整體社會深層次問題未解決等,「唔係下下將青年問題拆出嚟講,例如社會有怨氣、各階層流動性低、嚴重收入不均等問題,固然對年輕人影響深,但亦是基本的社會問題。」李說:「你搞得掂社會問題,所謂嘅青年問題都解決咗一半。」
李認為,事態發展至今,即使林鄭與年輕人面對面溝通,亦無助解決問題,最重要是政府踏出第一步,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徹查整個反《逃犯條例》的來龍去脈,「如果你連委員會都唔肯成立,你仲講咩同民間、青年人溝通?」
北京應容許港府走中間路線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則批評,若政府採用單向溝通模式並設立政治禁區,與年輕人建立溝通渠道亦屬徒然,反而顯得「偽善」,「最大問題唔係用咩途徑聽,而係聽到佢哋聲音後,能唔能夠聽得入耳?會唔會有政治禁區?」蔡續指,政府若要切實回應到年輕人訴求,例如實行雙普選等,北京應要容許香港施政走中間路線,而非維穩路線,「即打壓所有反對力量、排斥反對聲音,如果唔係,咩都唔洗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