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條例】一周政局峰迴路轉 究竟是什麼令北京、港府急轉彎?

撰文:勞顯亮
出版:更新:

《逃犯條例》修訂的爭議愈演愈烈,周日(6月9日)大遊行,民陣指有103萬人上街,警方指高峰期有24萬人,惟政府一直強硬回應遊行,「企硬」修例絕不退讓,究竟是甚麼事情令北京、港府立場急轉彎暫緩修例?
回顧過去七天,香港政局可謂風雲變幻,周一(10日)凌晨爆衝突,周二(11日)梁君彥劃下6月20日完成修例死線,罷工罷課罷市聲起。終於到周三,香港人再次經歷催淚彈,示威者佔領金鐘一帶,警方用催淚彈、橡膠子彈清場。特首林鄭月娥、警務處處長盧偉聰接連兩日強硬回應,將衝突定性為暴動。到周五卻突吹和風,多個行政會議成員說可暫緩修例。據了解,整件事的轉捩點是周三佔領重現及衝擊立法會,北京不欲演變成流血事件,以及動搖香港社會穩定,於是與港府商量如何緩解局面。
民陣明日再發起大遊行,無論香港政局何去何從,香港人已經歷動魄驚心、峰迴路轉的一星期。

6月9日大遊行,有市民在大廈掛出直幡聲援。(資料圖片 / 梁鵬威攝)
+2

醞釀數月 上街市民倍增

反對《逃犯條例》修訂的爭議,港府從3月底公布法案後,反對聲音愈演愈烈。民間人權陣線,3月31日首次就事件發起遊行,民陣稱有1.2萬人參加,警方指高峰期有5200人。一個月後的4月28日,第二次遊行人數十倍升,民陣稱有13萬人參加,警方指高峰期有22,800人。

真正的民怨,在6月9日的大遊行爆發,民陣發起的第三次遊行,不同階層和政治光譜的市民都有參與,由於起步點的人數眾多,更提早至2點半從維園出發,到龍尾到達立法會終點,已是夜晚近10點。民陣公布有103萬人遊行,是回歸後最高,遠高於2003年反對《基本法》23條立法的50萬人大遊行;但警方指高峰期有24萬人,比2003年的35萬人低。同日全球20多個城市,均有聲援香港的遊行或集會,令香港的政局引起各國關注。據了解,在這個階段,北京和港府的態度仍然強硬,但已開始動搖,密切留意事態發展。

6月9日大遊行後,10日凌晨有立法會外聚集的示威者衝擊立法會。(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破紀錄大遊行後 政府企硬令民怨升溫

6月9日大遊行後,特區政府立即發表聲明,表示《逃犯(修訂)條例草案》會如期在6月12日(周三)二讀,態度強硬。當時立法會外仍有過千人聚集,到10日凌晨,有市民開始衝擊立法會和龍和道,示威者拆鐵馬、架設路障,但警方很快清場,1點半已收復龍和道,將最後約200人驅散至灣仔,到凌晨4點登記身份證後,就讓大部分示威者離開。

10日(周一)凌晨的衝擊被驅散,但民怨繼續發酵,有市民開始發動在12日、立法會二讀當日,全港罷工罷課罷市,並包圍立法會。11日(周二)晚上9點多,陸續有市民到添馬公園和立法會附近聚集。

警方在清場行動中發射超過150枚催淚彈、數發橡膠子彈和約20發布袋彈。(資料圖片 / 羅君豪攝)

重演佔領催淚彈 警方武力升級清場

12日(周三)早上約8點,示威者就成功佔領龍和道、夏慤道,之後陸續有市民加入,猶如2014年雨傘運動的場面。佔領金鐘後,局勢一直平靜,警方亦未有清場。但到下午3點後,示威者衝擊立法會防線,警方以催淚彈、橡膠子彈、布袋彈等武器清場,合共發射超過150枚催淚彈、數發橡膠子彈和約20發布袋彈,到傍晚示威者已退到中環大會堂方向,佔據道路。但到13日(周四)凌晨1點,現場最後約100名示威者已經陸續散去。

不少清場的畫面在網上不斷重播,示威者無衝擊或被制伏後繼續被打,記者稱為警方釋放催淚彈和胡椒噴劑的目標等,令不少市民質疑警方清場時使用過度武力。

直到這一刻,北京對事態發展感到擔憂,且開始思考是否需要「轉彎」,以免發展下去會出現不欲見到的流血事件,亦令香港社會穩定現變數。這成為整個事態發展的重要轉捩點,港府形勢急轉直下。

12日早上約8點,示威者就成功佔領龍和道、夏慤道。(資料圖片 / 林若勤攝)

林鄭先眼淚攻勢 再定性為「暴動」

12日當日早上8點多,林鄭月娥在禮賓府接受無綫新聞專訪,當時示威者剛剛佔領金鐘,未有衝突。專訪最早在5點鐘的普通話新聞中播出,林鄭月娥強調不會撤回逃犯條例修訂,亦以眼淚攻勢,說道被指「賣港」時哽咽流淚,又指被不問世事的丈夫斥指她擔任特首後「賣身給香港」。

到晚上8點多,林鄭月娥再發表電視錄影講話,態度強硬指下午的大規模衝突是「暴動」,首次為示威定性。

外交部發言人當日中午亦表態支持港府修例,態度強硬。而建制派就坐警車出入立法會,全日都開不到會。

各國紛紛評論香港政局,包括美國總統特朗普開腔評論,白宮顧問又公開表示,特朗普與習近平月底會面時,會表達對香港修例的看法。

12日,林鄭月娥在接受無綫新聞訪問,期間哽咽落淚。(無綫新聞畫面)

不合作運動此起彼落 立法會無法續會

到13日(周四),不同市民響應不合作運動,刻意延誤港鐵,繼續有市民包圍立法會,直至立法會主席梁君彥宣布當日不開會後才陸續散去。民怨依然高漲,下午警務處處長盧偉聰見記者,承認在醫院拘捕示威者,並拘捕多名大學生,部分人以暴動罪被捕。

但亦在同日,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專訪,強調香港修訂逃犯條例並非中央指示,內地的中央和地方媒體罕有地轉載報道。本港多個界別聯署要求政府擱置修例,民陣就再發起在6月16日(周日)父親節當日再遊行。

警務處處長盧偉聰見記者,指警方在周三清場時,用約超過150枚催淚彈、數發橡膠彈、20布袋彈。有記者採訪時被警員直接發射橡膠子彈和催淚彈,被警員用粗言侮辱,現場記者身穿全副採訪裝備,包括反光衣、頭盔、眼罩採訪。(高仲明攝)

周五開始吹和風 避免流血衝突

14日(周五),不合作運動持續,立法會亦繼續不開會。網上亦有人用「長輩圖」分享中國駐英大使的講話,指修例非中央指示,又指要「保民生抗修例」,希望令部分「偏藍」人士加入反對修例的陣型。

同日多名行政會議成員,包括陳智思、林正財、羅范椒芬、湯家驊紛紛放和風,陳智思說「緩衝下」,林正財說「暫緩修例是個人意願」,湯家驊說「台方拒引渡令七月死線不存在,重新諮詢是可取方案」,只有葉劉淑儀繼續強硬支持修訂。

多名前高官,包括前保安局局長黎慶寧、前憲制事務司施祖祥聯署,呼籲撤回草案。實政圓桌立法會議員田北辰呼籲暫緩修例,民建聯的蔣麗芸亦說可以延遲一點時間也不壞。

「和風」下,撐修例大聯盟取消記者會和簽名街站,只有工聯會現身支持修例、支持警方執法,其他建制陣營一直按兵不動,立法會亦未公布何時恢復二讀。

社會氣氛依然高漲,不合作運動、再次上街大遊行、再包圍立法會的聲音不絕於耳,到周五下午,一直有多個傳言指逃犯條例會暫緩修訂,避免爆發流血衝突,亦有傳林鄭月娥等待北京最高指示。

▼回顧6月12日反對逃犯條例修訂 大規模示威衝突前後30小時▼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