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庫布其沙漠中再現綠洲 企業如何透過綠化工作達扶貧之效?

撰文:李家偉
出版:更新: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萬里無雲的藍天、一望無際的草原,眼下有牛羊在吃草;南北朝時期的民歌《敕勒歌》提到的境況,相信是不少人腦內想像出來的內蒙古面貌。
然而,內蒙古因為氣候乾旱和過度開墾放牧的緣故,在20年前一直都是荒蕪、黃土飛揚的大漠。影響環境之餘,生活在該片土地上的遊牧民族更是大受衝擊。荒漠化影響畜牧,也即影響生計,不少牧民也因而成為了貧窮戶;情況一直至21世紀才出現改變。
根植內蒙古的億利集團1988年成立,過去除了擔當綠化沙漠的角色,近年更不斷透過綠化工程,提供工作機會、住宿、教育機會等等,改善當地牧民的生活。

內蒙古距離香港超過2000公里,香港人對內蒙古固然並不了解,對其荒漠化的情況相信更為了解貧乏。(張浩維攝)

對居住在海港的香港人來說,沙漠是一個遙不可及的議題。而要解決荒漠化、將沙漠變成綠洲,相信港人更加難以想像。然而這個看似不可行的幻想,在中國北方卻正逐漸實現。

庫布其沙漠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北部,「庫布其」在蒙古語的意思為「弓上的弦」,因為地勢在黃河下的形狀酷似弓弦,因而命名。文獻記載,庫布其古時曾有水草,但因戰亂、氣候、過度開墾放牧等原因,綠洲變成了沙漠。而沙漠腹地過去被因寸草不生、風沙泛濫,加上每年的日照時間高達3180小時,所以又被稱為「死亡之海」。

一望無際的太陽能板,卻為沙漠帶來生機。(張浩維攝)
+2

能源公司看準日照長 11年起設太陽能發電

沙漠看似了無生機,但就有能源公司看準日照時間長的特性,2011年開始在沙漠腹地上發展太陽能發電。本來一望無際的沙漠,現時卻滿佈太陽能發電板。工作人員提到,現時的在沙漠上的太陽能板已多達150萬塊,佔地超過50,000畝。換言之,太陽能板覆蓋的區域比起三個灣仔區還要大。

佔地甚廣,發電量亦相當驚人。他提到,目前每年發電量高達15萬億度電,而電力除了可以供應到附近的工業園區,現時更已連接上國家電網,成為供應全國的電力。

因太陽能板貧窮戶年均收益達3.6萬

然而,建設太陽能板除了可以發電,原來亦可以扶貧。工作人員提到,板下的泥沙因為減少了日照的時間,亦變得適宜種植;今時今日已長出植被。而貧窮戶也可以利用板下空間耕種如種植甘草,透過販賣這種藥用植物獲利。同時太陽能板需要每季清潔一次,也正好成為當地貧窮戶的工作機會。他指,現時被聘為工人的貧窮戶年均收益達3.6萬人民幣,已脫離國家指定的貧窮線,實現脫貧。

李嘉敏(右一)指(張浩維攝)
+13

港生考察如何治理荒漠「驚見」牧民「有車有樓」

除了發電,在當地負責治沙工作逾廿年的億利集團已綠化了超過900萬畝土地,並著手改善當地教育、環境、生活等問題。億利早前在香港首次舉辦了「荒漠治理創業大賽」,邀請大專學生在治理荒漠以外,亦可以思考可以如何在已治理的沙漠上實踐商業計劃。9隊入圍隊伍早前就從香港出發前往庫布其沙漠,作實地考察。

學生在四日三夜的行程中,參觀了當地學校、遊牧民族的新舊居、種子資源庫及生態園等設施,更了解到不同的植樹、治沙的方法,並在沙漠中欣賞了無光害影響的星空。其中一隊入圍隊伍成員、在香港大學修讀化學及全球研究學系的李嘉敏指,香港人一直沒有機會接觸沙漠化議題,她對牧民的印象也與普遍人一樣,停留在「窮」及「落後」。然而與牧民的交流後才得知,原來不少牧民已「有車有樓」,甚至是用機械耕種,笑言是次一行改變了她過去不少的偏見。

在香港知專設計學院修讀園景建築的翁梓賢是李嘉敏的隊友,他們是次商業計劃針對的消費者是年青人,透過手機應用程式等方式,令大眾更了解庫布其沙漠的情況。翁梓賢稱,希望透過是次的實地考察,掌握計劃的可行性,從而在計劃書上讓投資者更了解計劃的收益及風險。

在了無光害的庫布其沙漠,抬頭就能看見繁星。(張浩維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