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團:海灘「短命膠」垃圾簡體品牌佔近半 內地牌子怡寶「最廢」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夏日炎炎到海灘暢泳,不難發現廢棄飲品膠樽蹤影,這些被人用完即棄的「短命膠」、分解周期卻要花上數以百年計。環保團體綠惜地球在過去一年進行43場淨灘行動,分析「短命膠」的來源,簡體字品牌的比例上升近10個百分點,而華潤集團旗下的內地品牌怡寶(佔17.7%)最多,其餘依次為可口可樂、本地的維他及屈臣氏,第五位則是康師傅。

環團義工揀選膠樽進行品牌調查。(綠惜地球圖片)
+5

43場淨灘行動 檢逾萬膠樽分析

綠惜地球自去年7月起開展「短命膠」的廢飲料膠樽品牌調查,在25個地點進行共43場淨灘活動,涵蓋港島、新界及離島,共撿獲11,321個膠樽。在可識別品牌的7,945個中,整理出287個牌子;餘下3,376個膠樽,因脫落樽身招紙及/或瓶蓋等原因,無法計算。

.整體廢飲品膠樽品牌排行榜。(勞敏儀攝)

環團:香港受內地垃圾影響

細看廢膠樽來源,簡體及繁體字品牌各佔48%,餘下不到4%為其他語言,當中佔近半數的簡體字膠樽較綠惜地球去年首階段公布的38%高出10%,反映三面環海的香港灘岸深受內地垃圾影響。在整體廢飲品膠樽品牌排行榜中,內地品牌怡寶最多(佔17.7%),其餘依次為可樂系列(16.6%)、維他系列(15.2%)、屈臣氏系列(8.4%),以及康師傅(7.1%)。在飲品分類上,礦泉水、蒸餾水等純水產品高佔67% (5,151個)。

繁體字廢飲品膠樽品牌排行榜。(勞敏儀攝)

山竹後現「陳年」膠樽 「短命膠」多年不化

若單看繁體字廢飲品膠樽品牌排行榜,維他系列最多(佔30.3%),其餘依次為可樂系列(28.3%)、屈臣氏系列(16.7%),佔整體七成半。在「山竹」襲港後,更發現已結業品牌「城市GEYSER」膠樽,反映其多年「不化」。

綠惜地球總幹事劉祉鋒認為,大量膠樽湧現本港海灘情況不合理及不能接受,近年不時發現有海洋及陸地生物誤食膠袋、膠碎片等,這些廢塑膠也有機會分解成微塑膠,經海產進入人體,值得市民、生產商及政府關注。

「山竹」襲港後,環團仔淨灘期間發現完整無缺、已結業品牌「城市GEYSER」膠樽,反映廢塑膠分解年期長。(勞敏儀攝)

內地居民垃圾飄到香港 環團盼中港合力解決

綠惜地球項目主任章詠雯估計,中國內地大雨過後,若民居垃圾未能妥善處理,有機會經河流或海洋飄到本港,加上本港受超強颱風吹襲後,也會把海底或石隙的「陳年」膠樽沖上岸,嚴重影響本港自然環境。劉祉鋒認為,港府應與內地政府協調,合力解決廢塑膠問題,也鼓勵市民多自備水樽,減少買樽裝水。

劉祉鋒(右)認為,大量膠樽湧現本港海灘情況不合理及不能接受。(勞敏儀攝)

在2017年,本港飲品膠樽回收率只有6.8%。綠惜地球建議,盡早推出飲品及包裝容器的生產者責任法規;在未有法例前,要求怡寶、康師傅等品牌訂定進取的減塑目標。此外,綠惜地球建議加強廢物收集及回收的基礎建設,以及加強粵港政府甚至大灣區合作,做好監督及通報,防堵廢塑料等生活垃圾落入河川、大海。

環保署:有機制處理跨境垃圾

環保署回覆指,會就塑膠飲料容器先推展生產者責任計劃,稍後向政府提交具體建議,及就建議方案諮詢公眾。環保署發言人表示,粵港兩地政府會各自負責清理其管轄範圍內的海上垃圾,如任何一方發現可能有大量垃圾流入對方水域,會按共同成立的「粵港跨境海漂垃圾事件通報機制」向對方作出通報,讓相關政府部門及早調配資源於邊界水域內進行清理,以減低垃圾漂至近岸水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