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寬PM2.5超標次數 未達世衞指引 上呼吸道感染求診或增26萬次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空氣污染如同無形殺手,危害市民性命。港府正檢討空氣質素指標,但僅建議收緊二氧化硫和微細懸浮粒子(PM2.5)的標準,但卻放寬PM2.5每24小時容許超標次數,由現時的9次增加至35次。
綠色和平認為修訂僅屬小修小補,估算若不跟隨世界衞生組織最嚴謹指引,本港每年將有額外2,000人因空氣污染而死亡,醫療系統要額外承擔26.4萬因上呼吸道感染的新症求診次數,醫療開支也會增加超過8,000萬元,呼籲政府盡快全面採納世衞指引,保障市民健康。

環境局早前建議,把PM2.5容許超標次數由目前的每年9次放寛至35次。(資料圖片 / 林若勤攝)

環境局早前建議,二氧化硫和PM2.5的空氣質素指標從世衞指引「中期目標-1」收緊至「中期目標-2」的水平,即二氧化硫的24小時濃度指標由每立方米125微克收緊至50微克;而PM2.5的年均濃度指標,由每立方米35微克收緊至25微克,24小時濃度指標由每立方米75微克收緊至50微克;但就容許PM2.5超標次數由目前的每年9次放寛至35次。

綠色和平估算不跟世衞指引 新標準對醫療、經濟影響大

世衞的空氣質素指引就五種污染物濃度水平制定九項指引,又把空氣污染列為今年全球最大的健康危機,但本港只採納其中三項,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和臭氧指標更是原封不動。

綠色和平根據政府就2025年香港空氣質素及相關健康風險評估的資料,並以2015年為基準,估算政府若不跟隨世衞指引,本港醫療系統要額外承擔26.4萬次因上呼吸道感染的新症求診次數,以及1,337次因心臟病、呼吸系統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哮喘的急診入院次數;醫療開支也會增加超過8,000萬元,每年將有額外2,000人因空氣污染而死亡。港人健康受到威脅,綠色和平估算本港每年生產力也會增加損失1.5億港元。

楊凱珊認為,政府減排決心不足,新指標或直接加重香港公營醫療負擔。(勞敏儀攝)

環團批政府為自己度身訂造指標

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楊凱珊引用世衞在2016年發表的報告,指出每年有約700萬人因空氣污染早死。2017年本港13個一般空氣質素監測站錄得健康風險屬「高」級別或以上的日數,較2016年增加七成,若政府仍採取寬鬆的空氣質素指標,難改善空氣質素。

PM2.5每年可容許超標次數放寬至不多於35次備受爭議,當局早前解釋若把它的24小時平均濃度標準收緊為中期目標,受不利的氣象條件或區域污染影響,新界西北及北部部分地區年中可能有多於30日的PM2.5 24小時平均濃度超標,認為把容許超標次數定為35次是合適做法。楊凱珊批評,政府在為自己度身訂造指標,而非用較高的標準推動減排,「既然濃度水平可以收緊,點解唔可以維持9次可容許超標次數,對市民保障一定更高」。

世衞指引、現行香港空氣質素指標及政府修訂建議。(綠色和平提供)

空氣質素指標最少每五年檢討一次,楊凱珊認為,政府稱要循序漸進地達至世衞指引,但完全沒有時間表、路線圖,質疑「要幾耐先可以達到呢個指標?我睇唔到政府決心,亦係政府短視地方」。她建議,政府全面採納世衞指引、加強與廣東省政府合作改善區域污染,以及推動遠洋輪船泊岸轉用岸電設施、加快公共交通電動化和控制私家車數目增長速度等。

環境局:健康風險非取決於污染物標準

環境局回覆指,空氣污染對公眾的健康風險取決於空氣污染物的實際濃度,而非污染物標準;在今次檢討已考慮現正推行、在是次檢討所討論在2025年或以前可推行的短期新措施,以評估2025年空氣質素的改善成效及對公眾健康帶來的效益,將於今年內展開為期三個月的公眾諮詢。發言人表示,政府會繼續參考國際做法、最新技術發展及本地情況採取適當措施,以達致世衞指引的最終目標。 

發言人又指,由於貨櫃碼頭無足夠地方容納岸電系統所需的基建及設施,而亞太地區內可使用岸電的郵輪數量不多,遠洋船使用岸電仍需要觀察國際及區域發展情況,政府在下次檢討指標時會再審視相關措施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