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復活節竟與「春分」有關?拆解每年計算假日方法
每年也有復活節,卻從不確認每年復活節日期。既然復活節是西方節日,為何不如聖誕節般有既定日子,反而如中國節日般因農曆計算而每年不同?即點擊觀看影片,《新聞加零一》為大家拆解每年復活節的計算方法以及香港的假期制度。
每年的復活節日期是如何計算出來?
黃牧師指每年的復活節都是星期日,想要計算復活節的日期,你需要一本同時列出了農曆和新曆日子的日曆。首先揭到新曆3月21日,再找該日之後的下一個農曆十五,最接近的星期日便是復活節。不過若如今年般,3月21日剛好是農曆十五,那便要順延至下一個農曆十五,最接近的星期日了。至於為何是3月21日呢?因在公元前325年的尼賽亞大公會議中,決定把春分(太陽直射在赤道之上,南北半球的日照和夜晚時間相等都是12小時)定於3月21日。然而這個春分與廿四節氣中的春分不同,因在天文學上,太陽不會每年也在21日直射在赤道上,因此廿四節氣中的春分日子每年也有不同。但在尼賽亞大公會議上,為免造成混亂,因此訂立3月21日為春分。不過不是每個群體也是跟隨這個決定,有着各種宗教和政治的考慮,例如東正教仍採用羅馬時代的曆法、猶太人是過紀念以色列人出埃及的逾越節。
為何復活節不是勞工假?
不是每位香港人也能於復活節時放假,皆因香港有兩種不同的假期制度,分別是勞工假和銀行假。勞工假和銀行假受不同法例保障,勞工假是根據《僱傭條例》,每年有12天法定假日。而銀行假就是根據《公眾假期條例》,每年有17日公眾假日。銀行假比勞工假多5天,分別就是3天跟復活節有關的假期,還有佛誕和聖誕節翌日(拆禮物日)。
兩種假期制度分別於不同時期訂立,首先銀行假是參照英國的《1871年銀行假期令》而訂。在1875年香港首次為公眾假期立法,制訂了《假期條例》,希望使銀行在指定的銀行假期休業,令一般商業交易暫停,讓整個社會也可在這些日子期間享有假期。其後經多次修訂後公眾假期由9天增至現時的17天。
而勞工假則要到60年代才訂立。由於50年代起,香港工業發展蓬勃,很多工人需每天長時間工作,因必須放棄工資才能休假,因此很多人也未能於法定假日時放假。於是政府於1961年修訂《工業僱傭(有薪假期與疾病津貼)條例》,規定受僱於工業經營(包括工廠、石礦場和建築地盤)的工人可享有有薪法定假日。由於主要受惠對象是本地華工,因此訂下了6天有薪法定假日,而該6天法定假日均與中國傳統節日有關。經藍領不斷爭取下,勞工假終於在1999年增加至12日。
香港是唯一一個使用兩種假期制度的地方嗎?
香港並不是全球唯一一個,使用兩種假期制度的地方。例如英國雖有法定28日的年期,亦有銀行假。但法例上並沒有規定僱主一定要提供有薪銀行假,僱主亦可選擇將銀行假納入28日的法定年假內。然而,多年來香港社會一直有不少聲音,要求將兩種假期制度統一,爭取全港一起放17日的銀行假,一同享受假期福利。
【第一屆武博】眼界.決定境界!5月3至5日在九展舉行的第一屆香港武術及搏擊運動博覽(武博),活動包括解構武術電影的光影武林隧道、有趣好玩的武館街遊戲,以及超過100個體驗班,讓市民、初學者或武術專家,透過這個多元化體驗型博覽會,從武博擴闊眼界、提升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