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港青嘆港冇科研北上追夢 內地創業最好有人脈?
大灣區概念面世前,已有不少人到深圳發展。港大工程系畢業的Terence早於5年前已到深圳發展;他並非早着先機,只是香港科研出路太窄。而90後餐飲老闆Kelvin,在深圳創業剛滿半年,深感內地和香港的制度大有不同。究竟到大灣區發展的前是否真的如此好?且看兩名港青一一道來。
[Case 1] 科研出路窄 港大生北上:香港只有軟件研發
80後香港人Terence是名自動化工程師,畢業時有感香港電子工程業出路不多,為了能從事自己一直喜歡的研發工作,5年前決定到深圳工作。
一小時生活圈?每日來回要3小時
每天清晨6時半,Terence準時從錦上路的家出發,接着乘搭小巴及東鐵至羅湖,過關後坐的士到位於龍崗的工廠,抵達時已是8時多。這是他每天通勤路程,一程1個多小時,來回約3個多小時。
是甚麼驅使他願意每天舟車勞頓,花逾三小時上班?Terence解釋,自小喜歡科研,「很享受設計工具給大眾使用的感覺」,大學選科早就選定港大電子及通訊工程系,甚至進修至碩士畢業,惟香港沒有他心儀的硬件研發工作。及後他順利進入硬件公司工作,而公司要求他在深圳工作,人工不比香港低,所以機緣巧合下就到了深圳。
科技有好多種 不只是軟件
他認為,香港問題在於租金太貴,窒礙科研發展,「香港要玩高科技,都只可以玩軟件開發、做Apps,所以政府每次提起支持科技發展,來來去去都只講軟件。」他強調,「科技有好多種」,又謂若要做科研,在香港以外發展前景更好。
香港畢業生有想法 多受重用
5年間,Terence已經由工程師連升兩級至助理首席技術官。他指,內地老闆普遍認為香港畢業生更具國際視野及想法,現時公司核心成員,大部份都曾在香港讀書。
實際上,公司有為Terence提供宿舍,不過由於太太Tireney懷孕,他每天6點左右放工後,花個多小時趕回家陪伴。如果沒遇上塞車,一般晚上8點前能夠抵家。Tireney也感到Terence兩邊跑頗為辛勞,但自己是護士,因為內地護理業收入不高,暫不考慮到內地發展及生活。
[Case 2] 90後連鎖餐廳老闆 內地有人脈可減少「摸門釘」
90後Kelvin則在深圳創業剛滿大半年。他兩年前在澳門創辦連鎖餐飲品牌,為了進軍內地市場,在深圳擁有相關人脈的他,去年暑假到當地籌備內地第一家分店。
回想創業初期,內地和香港的制度截然不同,會感到「水土不服」,尤其是他從事餐飲業,要申請許多牌照、餐廳設計又有不少消防規例要遵循,一開始不熟悉環境,要多花功夫了解。幸而自己是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的成員,可以尋求會內前輩的幫忙,也因為舉辦交流活動,認識到當地政府人員,得到對方講解流程以及相應部門,減少「摸門釘」的情況。
學做人處事 仍以香港為基地
儘管現時工作重心在深圳,但Kelvin指,香港仍是他的基地。他跟姊姊和朋友在港合資開設IT公司,並選擇將技術方面的業務留在香港,因香港人更會靈活變通。
他又指,初步扎根會選擇香港,有助開闊眼界,學習做人處事,但因內地在人口、企業、機會方面更具優勢,長遠發展會選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