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仲裁】表面是中菲之爭 背後是中美角力

撰文:崔德興
出版:更新:
中美之爭才是這次仲裁的重點。(資料圖片)

南海仲裁案結果12日出爐,表面上是中菲兩國之爭,但背後卻是中美兩國博奕。美國要實現重返亞洲策略需要一個充分的理由,而南海問題就成為其切入點。

南海仲裁為美國介入提供理由

南海仲裁案雖然由菲律賓提出,實際上卻是透過將南海問題國際化,讓美國以「捍衛國際法」為名,介入西太平洋事務。反映出美國在南海問題上仍保留一貫「門羅主義」的思維,將南海問題視作中國侵略,並認為自己有權對此干涉。

早在仲裁案結果出台前,中美兩國已經分別在不同場合上「交鋒」,爭取國際道義支持。美方強調國際法和基於法治的國際秩序,希望各方遵守仲裁案的判決,暗指中方應該遵守仲裁結果,美國亦可借「大義名份」參與南海爭議。中方官員和官媒則不斷強調,南海仲裁案是菲律賓強加給中國的,中國從未同意。而仲裁庭對南海問題作仲裁,是自行擴權、越權審理,違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所以,中國不參與、不接受、不承認仲裁,並指結果是非法而無效的。

仲裁案合理性存疑 使問題更複雜

確實,按照國際慣例,國際仲裁必須在雙方同意下才能提交。而另一方面,中國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298款賦予成員國的權利,選擇不接受涉及海洋劃界或領土爭端的任何國際司法或仲裁管轄。在此背景下,菲律賓提出仲裁本身就不合情理,且仲裁庭確實沒有管轄權,仲裁結果的合理性存疑。在中國不承認其結果,仲裁不合情理的情況下,問題只會變得更複雜,也無助解決爭議。相信菲律賓也不會以為仲裁案結果對自已有利,就可以取得南海問題的主導權。其目的明顯是為美國介入南海問題提供理由。

由始至終,南海仲裁都只是美國重返亞洲政策的一個手段,它無助於解決問題。實際上,要長遠解決南海問題並不容易,領土主權爭議從來不是能輕言解決的。但其中一個前提是美國必須在南海拋開「門羅主義」思維,認識到自己的介入反而使問題變得複雜。爭議國則應該根據《南海共同行為準則宣言》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國際公約下,構建包括對話和談判等雙方都認可的方法解決問題,而非單方面提出仲裁,使問題變得更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