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敬謙逝世】死因待查 醫生指運動量突增可誘發隱性心臟病

撰文:鄭翠碧 陳倩婷
出版:更新:

26歲的香港泳手杜敬謙於香港時間今早(19日)於美國訓練期間猝死,香港體育學院發聲明指杜敬謙於熱身後因身體不適送院,最後證實不治。浸會大學體育及運動學系副教授雷雄德指,猝死一般與心臟有關,而游泳是運動強度最大的運動之一,對心臟負荷較大,他建議有心臟病遺傳史的人士應接受心臟造影掃瞄檢查,以診斷自己有無心臟問題。
有急症科醫生估計,可能與心肌炎或腦部「爆血管」有關;有心臟科醫生則表示,部分隱性心臟問題如心肌肥厚沒有明顯病徵,即使有運動習慣、年紀較輕的人亦可能發病,建議市民若運動期間有不妥便應求醫。

杜敬謙有「香港飛魚」之稱,他的離世震驚本港泳界。(資料圖片)

三大猝死原因都與心臟有關

雷雄德表示,一般而言,游泳運動員的熱身項目包括肌肉、關節、心肺的熱身,亦會下水游泳,在數分鐘內提升心肺功能。

他引述美國在1980年至2006年間的一個研究,指在26年間有40個年輕泳手猝死,惟強調美國的運動員以百萬計,數量十分多,所以只佔其中一個很少的比例,大概每十萬人中少於1人猝死。他稱,猝死有三大原因,都與心臟有關,分別是心肌肥厚、冠狀動脈異常、心肌炎,亦有少部分運動員因碰撞而死,如撞到腦部或被球類擊中胸膛,就有機會引發心臟病。

+9
雷雄德指游泳是運動強度最大的運動之一,對心臟負荷較大。(資料圖片)
如胸口悶、唞不到氣、出冷汗,就屬異常,不要以為年輕就無事,要聆聽身體。
雷雄德教授

雷雄德並指,游泳和田徑是運動強度最大的運動,「打籃球雖然需要體力,但也講戰術,但游泳就不可留力,要百分百去到盡,對心臟負荷較大。」他補充,如運動員在游泳期間突感不適,可能會遇溺,救援人員需先救他上水,再為他急救,救治時間就更為延遲。

家族有心臟病史運動員應做心臟造影掃瞄

他表示,一般而言,心臟病未必有明顯病徵,而在家庭醫生的檢查亦難以發現,需由心臟專科醫生做心臟造影掃瞄才能檢驗出來,但費用約需3萬多元;他指如體院為所有運動員做心臟造影掃瞄,就有資金問題。他認為,家族有心臟病史的人屬高風險人士,就應接受心臟造影掃瞄檢查,「有研究指可以減低出事風險約四、五成。」

他並提醒,如任何人在做運動時感到異常不適,就應求診,「如胸口悶、唞不到氣、出冷汗,就屬異常,不要以為年輕就無事,要聆聽身體。」

梁達智表示,若患者有隱性心臟問題,即使有運動習慣亦可能誘發心律不正。(資料圖片)

心臟科醫生:「若有隱性心臟問題,成日做運動都可以突發」

心臟科醫生梁達智受訪時指,較年輕的病人若在運動期間猝死,可能與先天性或隱性心臟問題有關。他舉例指,較突發的心肌炎會引致心律不正常,患者的病徵包括發燒、走路時氣喘、心跳或心悸等。而先天心肌肥厚患者未必有明顯病徵,運動時有可能誘發不正常的心跳,心臟肌肉增厚或阻礙血液流通,增暈倒風險。有部分心肌肥厚患者屬遺傳性,梁達智提醒若市民的家族史曾有人猝死,在進行劇烈運動之前應先接受心臟檢查。

有運動習慣的人,其心臟可承受的壓力雖然較平日不做運動的人高,不過梁達智指出,若本身有隱性心臟問題,即使經常做運動的人亦會出現突發情況,原因之一或是以往的運動量未必刺激到心臟出現問題,需視乎病人發病時的運動強度是否較以往高。

要預防運動時出現突發情況,梁達智建議市民除了多留意自己身體狀況,翻查家族病史外,亦要小心控制飲食,以免膽固醇過高阻塞血管,增加患心臟病的風險。

蕭粵中稱,精英運動員應需要定期接受心肺檢查,事件未必與心臟病有關。(資料圖片)

急症科醫生推測或與心肌炎或爆血管有關

香港急症科醫學院院長蕭粵中估計,杜作為精英運動員,應會定期接受心肺功能檢查,估計其猝死原因未必是心臟病,不過他亦指出沒有任何檢查的準確度可達100%。

蕭粵中推測事故有兩個可能性,其一可能是感冒病毒入心引發心肌炎,情況雖較罕見但亦有機會發生;另一可能性或是病人有先天性腦部血管畸型,運動時突然爆血管致死。他提醒運動員若訓練時有不適,便應暫停訓練並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