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天文台】「灰色星期五」煙霞非美景 學者指實為有毒霧霾
本港今日(8日)全日被一片灰濛濛濃煙籠罩,天文台指這是煙霞現象,聽起來不禁令人聯想起朦朧仙景,有逍遙飄逸之感,但有學者指煙霞即是令內地當局頭痛的霧霾。
在夏天,如有熱帶氣旋在台灣方面掠過,本港風力減弱,空氣不流通,導致有懸浮粒子積聚的常見現象。但學者強調,打風只是間接因素,出現煙霞主因是廣東省排放問題未得以解決,促請港府加強力度節能減排。
科技大學環境學部教授劉啟漢指,天文台所指煙霞,其實等於內地稱之為的霧霾,意指有大量懸浮粒子積聚,令能見度下降。對於有人批評本港採用的煙霞字眼有美化之意,劉啟漢不感認同,因煙霞是國際氣象組織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所定義,天文台並無將其美化。
劉啟漢續指,本港今日空氣質數欠佳,與吹襲台灣的熱帶氣旋有關,形容情況並不罕見,「不時打風空氣都係咁。」去年8月8日,本港錄得有史以來最高溫攝氏36.3度,正正是受熱帶氣旋蘇迪羅所影響,當日下午多個一般及路邊監測站的空氣質素健康指數錄得8或以上,相對的健康風險級別達到「甚高」水平, 呼籲兒童、長者及心臟病或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應盡量減少或避免體力消耗及戶外活動 。
劉啟漢強調,熱帶氣旋只是一個間接因素,市民感到呼吸困難的源頭,是廣東省的區域排放問題未得以解決。劉啟漢說,雖然近年港府與內地加強合作,對汽車及工廠等排放源頭加以規管,令區域性空氣有所改善,而去年廣東省的空氣更加為過去15年最佳,但仍未達至理想水平,促請港府加強改善空氣質素的工作。
天文台解釋,天空灰濛濛其實是因為大氣中的對流活動減少,懸浮粒子容易積聚地面所致。到底什麼是懸浮粒子?據環團健康空氣行動的資料,懸浮粒子(PM)是指懸浮於空氣中的微細粒子,由煙、塵、煤灰和液體點滴等組成。我們日常看到從柴油車死氣喉噴出的黑煙,就含有高濃度的懸浮粒子。粒子有不同的大小,最幼細的直徑小於2.5微米(未到頭髮的1/30)。
直徑等於或小於2.5及10微米的懸浮粒子,稱為PM2.5及PM10,含有有害物質,人體一旦吸入可深入肺部細胞及血液循環,損害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等健康,甚至影響腦部發展。中環的PM2.5濃度,在世衞公布的全球565個城市排行榜中排尾八,較菲律賓馬尼拉還要差。本港經常被陰霾籠罩,每況愈下的能見度和死亡率上升有直接關 係。根據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結果,能見度每降低6.5公里,自然死亡率便增加1.13%,即每年額外導致450人因呼吸道、心血管等疾病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