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電成立航拍小隊查發電設施 取代人肉高空檢測 省百萬建工作台
搭建工作台,爬上高達250米、約80層樓高的煙囪,在高空中檢查煙囪外墻,這是以往中電工程人員的工作之一。隨着航拍機發展日趨成熟,取代「人肉檢測」,在數分鐘內拍攝短片及高清圖片,供後勤人員查看及評估發電廠設施狀況及損耗程度,也節省時間及成本。
中電航拍小隊目前有3名工程師成員,在地面控制航拍機升降,每次起飛前要填寫飛行計劃(Flight Plan),以免「天氣不似如期」及受到干擾。成員之一的忻國雄(Vincent)認為這是一份工作,也是一個夢,「我自小想成為一名飛機師翱翔天際,現在控制航拍機算係完了我一半飛行夢。」
考牌着重應變力 每次飛行要評估風險
這個航拍小隊經歷兩次考牌挫折,去年終獲民航處發出許可證,於青山發電廠及龍鼓灘發電廠內使用航拍機進行安全檢查工作,檢測設施及機械組件的使用狀況,以及耗損程度。作為小隊「開荒牛」的成員羅俊展(Joe)解釋,「好似考車牌,尤其是着重應變能力」。
考試以小隊形式進行,期間考官突然叫他們把航拍機降落,按指示操作卻被指應變力不足,會反問「明知下面唔應該飛,點解你要飛落嚟?」原來是測試他們有否獨立判斷及應變能力。
小隊每次飛行前要做風險評估,分析有否潛在風險,但並非每次順利進行。Joe憶述,有一次在煙囪內「大修」,由白天做到黑夜,皆因受煙囪效應影響難以控制航拍機升降,等至黃昏才能動工。
工作充滿挑戰,Vincent卻寓工作於娛樂,腼腆地說自己是航空愛好者,「以前好想做飛機師,現在都算係半個飛機師,我已經好滿足!」
航怕助檢查更頻密、全面
發電廠部分設施位置太高、太狹窄或可達度低,增加檢查難度,引入航拍機後,可以快捷、安全、成本較低方法,檢查煙囪外牆及內部、運煤船碼頭及用作卸載燃煤的起重裝置、鍋爐內部及渦輪機大堂天花及發電廠內建築物的屋頂及外牆。
檢查耗時由14日減至2日
中電發電業務部高級總監盧柏昌以鍋爐內部檢查為例,過往員工檢查時涉及高空工作,且爭分奪秒避免影響發電機運作,檢查至少用上14日,使用航拍機則只需兩日,也可透過照片判斷維修的優先次序,「以往可能得一個員工決定需否更換組件,但現在透過拍攝資料,可以多人分析,更全面」。
至於煙囪外牆檢查,盧指傳統上靠望遠鏡用肉眼觀察有否出現耗損,若要搭建高逾百米的工作台進行檢查,成本以百萬港元計,但只供單次維修工作使用;在可多次使用的航拍機協助下,工程人員可以定期監察外牆情況,靈活性較高,直言「快靚正咗好多!」
爬墻機械人取代人手操作
除高空拍攝短片及照片外,工程團隊於航拍機加裝紅外線熱感鏡頭,用以勘測機件過熱或管道滲漏情況,中電研究日後用航拍機拍攝的照片和短片計算煤場內的燃煤儲存量,改善庫存流程、運用於減排裝置的恆常檢查,並為新發電燃氣機組工程進行定期高空勘察。
在發電機組鍋爐檢查的工序中,中電亦引入類似「蜘蛛俠」的機械人,黏附在鍋爐的水管壁,在短時間內爬到不同高度,檢查水管的厚薄及是否有表面裂痕,效率可達人手操作的十倍。中電研究應用焊接機械人處理鍋爐內管道焊接工序的可行性,及使用微型機械人進入水管檢查排水口。
航拍機巡查輸電塔和架空電纜
此外,中電去年9月將航拍檢查應用擴展至戶外供電設施,包括約70米高的輸電塔及架空電纜。過去,中電採用直升機高空巡視輸電塔和架空電纜,工程人員以望遠鏡及攝影器材,檢視架空電纜及輸電塔狀況,但鑑於飛行限制,部分位置需派員巡查。
中電一級工程師黃志強表示,透過與承辦商合作,由專業人員操控航拍機,距離輸電塔10米範圍外,靠其30倍變焦鏡頭拍攝,檢查絕緣子,即連接電線杆、鐵塔與傳輸高壓電的懸掛電纜之間的絕緣體裝置,有否鏽蝕或破損,全面檢查時間由一日縮短至兩小時內。
中電研究把航拍技術延伸至其他電力設施維修保養的應用層面,例如颱風過後利用航拍機協助尋找和確定架空電纜的故障位置,以便安排合適的復修工作。中電輸電及供電業務部亦籌備成立航拍機小隊,挑選合適的電力工程人員接受無人機操作訓練,再向民航處申請使用航拍機在公眾地方進行巡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