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東骨科病人最長等3年 議員批延誤診治增加病人痛楚

撰文:陳若珩
出版:更新:

現時七個醫管局聯網中,有五個聯網輪候時間最長的專科都是骨科,當中以新界東情況最嚴重,病人最長需等3年才能就醫。有立法會議員擔心,病人在等候期間病情惡化,錯失接受治療的黃金時期;另有病人組織指,數字反映現時醫管局按病情將病人分級制度有問題,無助解決病人長時間等候的現況。

+4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表示,無論是新界東骨科抑或其他聯網的專科,輪候時間太長只會苦了病人,以及令醫療系統出現惡性循環。「現時各專科集中人手應付緊急病人,穩定病人需長時間等待才能就醫,結果往往是穩定病人在等待期間情況轉差,待病情十分嚴重時才到急症室求醫,增加急症室和專科急症的需求。」

他又指,醫管局曾推出専科跨區分流以圖解決問題,曾認為有助將病人分流,「措施的原意是好的,但主要問題仍然是地域介限,交通時間」,但落實後發現措施忽略行動不便人士,也追不上長期病患者的增長速度。

彭鴻昌稱,問題癥結在於本港醫療單位是以醫院為本,太過著重治療而忽視了以社區為本的醫療,令香港公立醫院需要更多時間才可以把病人分流到其他醫院舒緩壓力。

民建聯新界東立法會議員葛珮帆表示,自己曾接獲很多新界東病人在骨科輪候方面的訴求。「如果病人沒有流血、骨刺、骨折等情況,都未必有機會就診。如果在急症室即日等待,還可能有機會入住病房。所有類型的骨科新症中位數要等候94個星期,還未有機會能接受手術。市民出現膝蓋痛、 五十肩、網球手等症狀、坐行走或站著都不舒服,但你依然要等待。問題當然是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增加病人的痛楚。」

另一病人組織香港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則指,新界東骨科輪候時間過長反映公營醫療體系醫生人數不足。他認為,即使政府現在立刻增加大學醫科學額,但也要十多年後才能培訓到一名專科醫生,建議政府應就此作長遠規劃,並考慮如何提升公立醫院醫生的薪酬,留住專科醫生。

立法會議員林卓廷認為,新界東骨科輪候時間偏長依然跟該區人口增長,長者多、 醫生短缺有關,「北區的輪候時間比其他地區惡劣,市民或會去就近市區[如沙田,大埔區等地方]去就診。很多醫生都不願去偏遠的北區醫院工作,所以北區想招更多醫生來幫手。」

林卓廷補充,政府應讓更多開外的醫生來香港執業,「香港成為醫生的門檻過高,即使是由外國回流本地的醫科生,他們依然要通過執業試。另外,政府應該增加醫科學位。」

葛珮帆認為,除增加醫護人手,政府應強化基層醫療服務,例如護士診所及中醫等等。「未必所有骨科痛症都需要動手術, 中醫的針久也有很大幫助。每年都有很多中醫生畢業,但政府在支援中醫發展方面不足,而且地區中醫診所也不足夠。」

另外,比較各聯網骨科醫生數目和人口比例,2017年度以九龍東比例最高,平均每一位骨科醫生應對2.5萬位市民;其次是港島東,平均每一位醫生應對2.4萬位市民。新界東屬第4位,平均每一位醫生應對2萬多位市民。

至於骨科醫生數目方面,並無明顯大增長。以新界東為例,2018年有65名骨科醫生,比16年多4人,人數僅次於全港最多骨科醫生的九龍西聯網(67人)。同期新界東聯網的人口比例增加了5萬多人,增幅4%,顯示新界東骨科醫生數目僅與人口增長同步,未有增加額外人手解決輪候時間過長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