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不慎跌傷手腕 仁濟醫院推手腕骨折快速復康計劃 康復期減半

撰文:鄺曉斌
出版:更新:

踏入秋冬季節,不少市民會把握時機到郊外遠足,親親大自然。然而,行山期間若不留意路徑情況,除了有機會弄傷下肢,絆倒時還有機會導致手腕骨折。
仁濟醫院矯形及創傷科發現,過去一年曾接獲市民在行山跌倒,因而導致手腕骨折的個案,及後更需接受手術、物理治療及職業治療。為加快手部或上肢問題病人的康復進度,仁濟醫院在2016年成立「手腕骨折快速復康團隊」,過往同類個案的康復療程需時逾1年,相關計劃將其縮短至約半年,已能有效改善病情。

仁濟醫院在2016年成立「手腕骨折快速復康團隊」,加快病人康復進度。(鄺曉斌攝)

手腕骨折快速復康計劃在2016年8月推出,主要針對需要動手術、麻醉風險較低的病人。參與計劃的病人通常於手術後翌日便能出院,術後兩周需到骨科拆縫線,在6周、3個月及6個月需往骨科覆診。

計劃團隊目前共有5名成員,包括矯形及創傷科副顧問醫生、駐院醫生、專科護士、職業治療師及物理治療師。病人在術後1日內,便會「把握黃金治療時間」,接受住院物理治療,以及接受職業治療評估;術後7日內,便會獲安排接受門診物理治療;術後1至12個星期內,病人隨即接受職業治療門診服務,接受患肢或手部復康治療。

職業治療師協助病人進行手腕活動訓練。(鄺曉斌攝)

仁濟醫院矯形及創傷科副顧問醫生翁宇濱表示,參與計劃的病人接受治療後,通常在6個月內已能康復,且毋須覆診。

醫護人員為一名右手腕骨折的男病人裝上金屬片,作固定骨折後復位。圖為術後X光片。(仁濟醫院提供)

截至本年11月,團隊已為50名病人提供治療,當中40人已完成物理治療,平均手腕活動幅度可達130度,手握力可恢復至85%。數據顯示,逾八成病人滿意團隊的物理治療及職業治療服務。

翁宇濱指出,66%個案是非工傷,當中包括運動創傷。他表示,有兩成個案是因跌倒而導致手腕骨折;當中,有兩名年齡50多歲、參與快速復康計劃的病人,是因行山期間跌倒而導致手腕骨折。

+1

翁宇濱解釋,由於人類的本能反應,跌倒時會自然地先以手掌著地支撐,從而卸力及保護其餘身體重要部位,所以因跌倒而致手腕受傷的個案十分常見。他提醒,市民在行山時應量力而為,不要高估自身能力,同時需時刻留意路徑情況,避免絆倒受傷。

吳先生(中)表示,術後平均每星期進行2次物理治療及職業治療,目前手腕力量足以應付一般日常生活。圖左為仁濟醫院副顧問醫生翁宇濱。(鄺曉斌攝)

現齡47歲、任職泥頭車司機的吳先生,早前不慎從車輛墜落地面,由於左手先著地受力,導致左手腕骨折,被送往仁濟醫院接受手術,隨後參與快速復康計劃。

他憶述,其左手腕術後初時完全無力,「連杯都揸唔到」;他術後平均每星期進行2次物理治療及職業治療,大約半年後,手腕活動幅度已恢復至130度,手腕力量足以應付一般日常生活,「去街市買餸、拎包5公斤米都無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