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那打素醫院編製運動地圖 助病人善用社區設施自做物理治療
大埔那打素醫院物理治療部花費約六周,走遍大埔製作運動地圖,臚列大埔區內的社區設施,更簡述不同活動器材可針對性助病人做物理治療。以上種種全因為物理治療師和一名年長病人的對話,該名長者既不知道物理治療運動是否可以在家中進行,又不知道家居附近沒有運動設施所致。
大埔那打素醫院矯形及創傷(骨)外科顧問醫生范智豪直指,病人若自行做物理治療可加快康復進程。
年屆70歲的方國雄因兩膝關節退化,在2016年新界東聯網關節置換中心接受治療,他在上月19日置換兩膝內側的關節,術後至今大約一個月。方國雄分享過往走10多分鐘便腳痛,十分期待可以換腳骹,但同時有點害怕,既擔心術後需要依靠輪椅活動,亦擔心體內夾雜外來物會影響行動,太太更問朋友借來輪椅,「佢以為要用輪椅推返我一頭半個月,推上嚟做物理治療,卒之完全無用到。」
膝頭置換手術後 翌日可下床
術後方國雄醒來,不但可以動腳指,翌日更可兩度下床到洗手間。他在現場多次示範術後走路,強調和正常人無異,更笑指:「SIDE KICK(側踢)可以踢過頭架!」初初他並不知道大埔住所附近有公眾設施可自行做物理治療,多得運動地圖,早上到公園散步可以做物理治療。方國雄相信「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他早晚都會到社區自行做物理治療,亦認為社區物理治療可加快康復。
自行做物理治療可加快康復
新界東聯網關節置換中心每年平均做350個關節置換手術。大埔那打素醫院矯形及創傷(骨)外科顧問醫生范智豪指,病人接受手術後需要接受物理治療,他們普遍每周到醫院進行兩次物理治療,但一周七天,他強調若病人可每天做適當的物理治療可加快康復進程。
大埔那打素醫院物理治療部一級物理治療師麥卓恒表示,他們用了近100小時的工餘時間,在大埔找到15個地方可以做拉手繩運動,35個地方做上肢活動訓練,32個地方可做下肢活動訓練。上肢活動訓練主要是太極圈運動,可以幫助膊頭僵硬的病人,如五十肩或冰封肩病人;而下肢活動訓練則主要是單車仔及腳踏機,可助膝關節僵硬的病人。
現時人人手上都有一部智能電話,大埔那打素醫院物理治療部門經理劉永強指,他們亦把各種術後運動的資料放到網上,除文字上,亦有短片及GIF檔,讓病人可隨時查看資料,亦可避免自行做物理治療時做錯動作。